你好,我是白櫻,用不一樣的觀點看世界,多吸收正能量,你讀過的每個字,都不會白費,你可以活得比你想像得更好!

按讚「白櫻文章粉絲頁(點選藍字即可加入),或在臉書搜尋「白櫻」,每天看點正能量,吸引來更多幸運和美好。

其實焦慮就是「不信任」!當你不相信時,就會焦慮。

這份不信任可能是對自己、對他人,甚至是對整個世界。

你不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世界是安全的,眾人是愛你的,所以你焦慮。

你怕不好的事會發生,你怕人生會走向你不喜歡的方向。

當你有這些想法時,心中就會冒出很多非理性的負面想法,這些對人生的誤解會導致你做出錯誤決定和行為,讓一切真的變糟了。

其實很多壞事都來自於我們的想像,你的焦慮是自己製造出來的。

在《應對焦慮:九種消除焦慮、恐懼和憂慮的簡單方法》一書中,點出了人們的幾種錯誤思維方式。

白櫻昨天已經寫了3種,今天再補上其他4種,我會將昨天的文章放於文末,你若還沒看過可以一併看看。

 

1、看透他人心思

很多時候,人們會以為自己能夠準確地知道別人的想法和感受,即使對方並沒明確表達過。

這種自認為能透視他人內心的想法,往往會導致不必要的焦慮。

因為他們通常會往壞處想,比如說好友一直拒絕見面,你便想著,「定是我之前說錯話,他生我的氣了。

為了這麼一點小事就生我的氣,你根本不是我的朋友,好啊!不來找就算了,我也不會去找你!」

其實好友只是遇到了件難事,但又不想跟你說,怕你擔心他,後來解決了,便來找你了。

但你因為心念預知,以為自己知道對方在想什麼,已有成見,對他態度冷漠,於是關係就真的變差了。

另一種可能是對方態度非常好,打消了你的疑慮,於是這段時間都白難過了。

用未經證實的假設,讓自己感受到無端的焦慮。

實際上,我們應該學會不去臆測別人的內心。

而是直接信任他們的話(如果事情不是很重要的話),或者在沒有確切證據之前選擇保留懷疑。

當我們遇到無法直接驗證的情況時,可以嘗試想象出更多種可能的解釋。

不是只堅持負面且單一的解釋,這樣可以幫助我們更加客觀和平和地看待問題。

並且盡量地往好處想,你的正念會吸引來更多正念!

或許對方真的生你氣了,但因你心無雜念和計較,依然坦誠待他,他也就算了,兩人重歸於好。

這就是吸引力法則想告訴我們的,而且遠不只於此,宇宙會創造出你想要的事物來。

比如說本來很親近的人,相處得非常融洽,但因心中有恐懼,怕會失去此刻的美好。

於是宇宙誤以為你想失去,你們會突然說出一些讓對方很生氣的話,一來二往,關係便破裂了。

所以,不要怕!而要相信,相信自己很棒,相信大家都很喜歡你,相信你能做到一切!你會過得非常好。

 

2、放大鏡效應

人們有時會不自覺地將生活中的小問題放大,將它們變成不可能克服的障礙。

就像透過放大鏡觀察事物,只能看到問題巨大化的負面結果,而忽視了那些可以幫助我們克服困難的資源和優勢。

這種思考方式不僅會導致我們對問題的認識失衡,還會讓我們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從而增加了焦慮感。

為了克服這種思維模式,我們需要學會停止使用那些誇張的描述詞,比如「完了!」、「糟了!」、「不行了!」、「好可怕!」等,並且告訴自己「我可以處理好這個問題!」

歷史證明,人類能夠承受巨大的壓力和苦難,我們完全有能力處理和適應各種情況。

別再嚇自己,遇到什麼事,你都能承受,你已經和以前不一樣了,災難不會重演。

因為你充滿了正念,從今以後,你只會遇到好事。

 

3、自我中心

當我們總是將周圍發生的一切事情都想到自己身上,不斷地與他人比較。

試圖證明自己在某方面超越了他人時,我們就陷入了個人化的思維模式,過於看重自己厲不厲害,是否強於別人。

這種將自我價值完全建立在與他人的比較基礎上的思維,會讓我們不斷感到焦慮和不安,因為我們總是在擔心自己不夠好。

當我們發現自己在不斷地和他人比較時,應該提醒自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板。

將自己的弱點與他人的優點比較,只會讓自己感到沮喪。

比如說同學開了一間公司,賺了好多錢!看起來什麼都有,而你卻天天為錢煩惱。

其實他沒空陪老婆,婚姻和家庭關係都遇到了困難,只是他沒說出來而已。

你雖然沒那麼富有,但也足夠花用,享受了天倫之樂,和家人建立了深厚且良好的關係。

凡事都有好有壞,不能總拿別人的好處和自己的壞處比,那是不真實的比較。

自我中心的人,也常認為別人的某些行為是針對自己,在沒有充分證據之前,不應輕易下結論。

這樣的態度可以幫助我們更加客觀地看待周圍人的行為,減少不必要的焦慮和壓力。

比如說有人對你態度很差,你便認為是在他輕視你,而感到憤怒。

若對方是店家,你可打開那間店的谷歌評價。

覺得他態度差的人,一定不會只有你一個,你如果沒有做奇怪的行為,對方沒必要這樣對你。

很多人對別人不好,都是來自於他們的個人問題和習性,不一定和你有關。

 

4、應該的命令式思維

當我們對自己和他人設定了一系列嚴格的行為準則,並且當這些準則被違反時,我們會感到憤怒或內疚,這就是「應該」的命令式思維。

這些不切實際的「應該」使我們對自己的期望過高,往往達不到這些高標準,從而引發焦慮。

例如,認為「我應該在所有角色上都表現完美」或「我絕對不能犯錯」,這些思維增加了我們的壓力。

這類人經常對自己和他人設定了一些過於嚴格的規則,這些規則中充滿了「應該」和「必須」,就會成為他人眼中很難相處的人。

實際上,生活中總會有許多特殊情況和例外,我們應該學會用更加靈活和現實的標準來替代那些嚴苛的規則。

試著用「我希望」或「我更喜歡」來替代「我必須」,這樣可以幫助我們減輕自我壓力,更加平和地面對生活中不如意的部分。

 

白櫻結語

昨天白櫻才剛看到一個例子,美國有個民宿主人,她規定客人若帶朋友來,都要先登記,寫下每個人的姓名以及會待多久。

她在門口裝了攝影機,如果對方多帶人,她會知道。

這意味著什麼?代表她會一直盯著攝影機,否則怎麼會知道誰來了呢?

這是多麼自找麻煩的行為,她本可以輕鬆地看場電影,度過愉快的周末,她卻用來盯梢。

訂下這條規則,讓自己和客人都很辛苦。

後來她發現客人多帶了一個朋友,便一直要對方補上資料。

客人覺得她很煩,不想理她,但她一直傳訊息過來,最後客人不勝其擾,於是回了電話。

是房主的丈夫接的,丈夫跟他說沒關係,不用在意,看來丈夫也不認同她苛求的行為。

但房主並不想放過客人,仍然一直跟他要錢,於是客人留下了負評。

房主本來在系統上已經得到了超級好房東的稱號,她很擔心會受到影響,要求對方改評價。

對方不願意,於是她就將對方俏俏帶女人去房子的照片寄給了他老婆,最後事情鬧得非常大。

相信她得到超級好房東時,一定很自豪。

同時她也想賺最多的錢,所以訂下了嚴格的規則,讓自己和客人都很辛苦。

其實只要別太誇張,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生活會更輕鬆愉快,也不會少賺竹。

白櫻也曾是過度完美主義者,我可以把做事的流程想得很細,訂下很多細則。

照著這些流程做,可以把成果最佳化及最大化,如果我完全照流程完成了,我就會很開心和滿足。

但當我思維進化後,我才發現這是不正常的。

其實成果沒那麼好,也沒關係的,只要認真付出過就夠了。

要求所有細節都如自己所願,便是焦慮之源,於是我學會了放下,接受不完美的結果。

焦慮多來自於認知匱乏,你一定可以改變這樣惶恐不安的生活方式!

昨日寫的文章:

我發現焦慮的人都有的特徵:害怕

相關文章:

森田療法:帶你快速走出焦慮、強迫、不快樂!

《參考資料》
書名:應對焦慮:九種消除焦慮、恐懼和憂慮的簡單方法 (原書第2版)
作者:(美)艾德蒙‧伯恩; 洛娜‧加拉諾
譯者:張軼蓓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年8月1日
ISBN:9787111579564

想要永遠都能找到白櫻?請將本站加入最愛。想看更多白櫻舊文,請按讚「正能量補給站(點選藍字即可加入),想加入更多白櫻的粉專請留意本網頁畫面,向下拉即可看到。

贊助商連結
最後修改日期: 2024-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