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pexels,僅為示意)
(圖片來自pexels,僅為示意)

你好,我是白櫻,用不一樣的觀點看世界,多吸收正能量,你讀過的每個字,都不會白費,你可以活得比你想像得更好!

想增加正能量,請將本站加入最愛,或按讚白櫻粉絲頁(點選藍字即可加入)方便時常瀏覽。

(圖片來自pexels,僅為示意)

一位父親因在家族群中分享生活時未獲得回應,決定退出該群。

在離開之前,他在群中留下了以下的話語:

「一個親人群是一個分享喜怒憂愁善感的小團體,若無人關注、點贊或溝通,這個群就沒有存在的意義。抱歉,我先退出了,祝你們吉祥安康。」

 

女兒張悅寧看到後,認為父親的選擇非常有意思,有敢於退出現代科技的勇氣,於是她將此事分享在了小紅書上。

不久之後,相關話題迅速登上熱搜,引發了廣泛的討論。

根據九派新聞報導,張悅寧在5月9日透露這一事件發生在4月24日。

她猜測這並非一時的決定。她曾隱約聽到父親提到,他在家族群中分享時無人理會,感到無趣,「但他一邊這麼說,一邊還是往群里分享。」

張父的分享頻率並不高,每週只有兩三條。通常內容包括一些知識類文章、健身小視頻、有趣的表情包和吃飯的照片。

在退出群聊的前一天,他分享的訊息只有女兒給了贊。女兒表示,群中並非經常無人理父親,親戚們的回復概率大約在50%左右,因為大家平時都在上班,可能比較忙。

她聽父親說,他退出後,家人們私下敲他,表示最近確實工作忙碌,所以沒有看到他的分享,才沒有回復。

然而張父並未重新加入家族群,暫時也沒有這個打算,他認為目前的情況很好。

他看到一些網友的評論後,也會反思自己的行為,是否發佈的內容太小眾,或者別人不感興趣,他認為不能強迫別人回復。

張父是一位70後,從事管理工作,性格豪爽、直言不諱,喜歡分享,非常重視家庭觀念。

他經常與女兒和妻子分享自己中午吃了什麼、晚上看了哪部電視劇,以及做了哪些運動。

在受到關注之後,一些網友建議張父親開設直播帳號,成為一名網紅。然而,他更願意做好自己,而不是追求名利。

然而,令他開心的是,這一事件讓更多人關注到家族群,以及像他一樣的空巢中老年人。

人們變得更加愛分享,或者在面對他人的分享時給予更多回應。

以前在群裡,即使有人回覆,也僅僅是發送一個表情符號。自從父親退出群聊後,每當親戚在家族群中發布內容時,所有人都會熱情地回覆,寫下三四行字作為回應。

「我覺得還挺好的。」張悅寧說,「很多人把微信群當成了一個敷衍社交的工具,這樣會失去它原本的一些意義,但現在相對來說大家又更認真地對待彼此的交流了。」

 

為何有人那麼在乎別人是否回他訊息?

就白櫻對焦慮型依戀的理解,張父很可能屬於這一類型,他們總是很希望和大家保持互動,並期盼自己給出的每個主動行為都有好的回應,哪怕只是一個貼圖,他都會很高興。

但卻忽略了自己發的訊息可能很無聊,對方覺得不重要才沒回。

他們會將自己的大小事都告訴重視的人,並期待得到關注,同時也很有檢討能力。

他們常會非常主動地付出,對人很好,認為自己善良卻被辜負的,多是這類型,畢竟對方不一定會感恩或喜歡他們的付出,就像文中的例子。

他在家族群中分享生活經歷,可能希望得到親人的關注和回應,以確認他的存在價值和被關心的程度。

當他感受到分享無人關注或回應時,他的焦慮感被觸發,產生不安和失落的情緒。

 

退出家族群的行為是一種依戀反應,他認為在這個群中無法滿足自己的情感需求,因此選擇遠離這個環境,以避免再感受難過的情緒。

因為有檢討能力,他也會從成熟的角度反思自己的內容是否受眾不感興趣,表現出對他人的尊重和對關係的理解。

理解到不能強迫別人照自己的意思,他認為退出對大家更好,他不在群中不會想分享,也就沒這些困擾。

當他退出家族群後,家人們私下來找他,表達了歉意,這樣的重視表現會有助於緩解他的焦慮感,並重新建立他與家人的情感連結。

焦慮型依戀並不意味著他有問題,而只是一種個體的依戀風格。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依戀風格和情感需求。

 

白櫻結語

白櫻的看法會認為這些資訊大家不需要,所以眾人才會忽視,我們不該勉強別人接受和感激自己給出去的東西,這會形成一種壓力。

可以在特殊節日問好就行!或遇到正面的事情時分享一下,我想大家都會樂於回應,但若天天分享無關緊要的事,讓對方感受不到真誠的關懷,就會被無視了。

發出這些訊息的人心想「我要分享好資訊給家人」!但卻忽略了人們更期盼真實正面的交流,最後流於自我滿足,若別人需要時再給,會更好!

比如家人說自己遇到了個麻煩,這位父親馬上幫他查找解決方法,這人感激他、熱情回應的機率就更高了。

焦慮型若常因為對方的回應不如已意而遠離,最後圈子就會越來越小,調整自己分享的內容和自己的心態,會更好!

他退出後群組變得熱鬧,其實是種群體焦慮,大家怕再忽視誰又會有人退出!這不是件好事,群組應該自然地互動才對。

像這樣的大量日常分享,遇到同為焦慮型的人,都不一定受得了那麼多無意義的訊息,他們更希望被關注、看到,如果一周就傳一、二個真心關心他的訊息,他會很開心!

但若對方是迴避型你一個月傳一次,他都覺得太多!付出真的要看人給!真正發自愛的付出,會考慮到對方的需要,正常人都不會拒絕的。

延伸閱讀:

1. 為什麼有人特別在意「已讀不回」?不只是因為「敏感」而已!

(持續更新)依戀(依附)理論簡介及文章索引:安全型、焦慮型、迴避型成因、判斷標準及相處方式 

想獲得更多成長,請按讚白櫻粉絲頁(點選藍字即可加入),或在網上搜尋「白櫻」即可找到我。

贊助商連結
最後修改日期: 2023-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