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曾說:「閱讀的最大理由是想擺脫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遲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擾。

這段話說得太好了!你覺得生活無聊,諸事不順,那都是讀書太少。

書讀得多了,世界也會改變,懂得閱讀益處的你,定不會再放棄它。

真正愛上閱讀的人,往往會有3個特徵,一起來看看你有沒有吧!

 

1、讀書成了習慣

真正喜歡閱讀的人,總是會自己找空檔時間讀書。

坐捷運可讀,等車可讀,只要有時間,他就會自然而然地拿起書來看,就像一般人拿起手機那般。

他們對於電玩、電視劇沒什麼興趣,就是喜歡讀書。

如果一天不讀書,就好像缺少了什麼似的。

普希金曾說:「讀書和學習是在別人思想和知識的幫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和知識。」

慣性閱讀的人,看事情的角度總是獨特,說出來的話總是特別有想法。

當閱讀成了一種習慣,一天不看,你還會渾身不對勁,有這種感覺時,你必然會一路走上坡。

每天都會給自己一段時間沉澱下來,好好地思考、學習,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平靜。

 

2、珍愛書籍,對書有特殊情感

從小我就很愛惜我的書,國小時,同學要借我的故事書,我也老實地帶去學校給他。

但他壓根就忘了曾說過要借,後來竟把我的書當玩具丟來丟去,和另一個同學拋接。

我的書掉在地上,書皮都撕裂了,不懂如何翻臉的那個幼小的我,只覺得又悔又心疼。

此後,還有幾次借書的經驗,不是不還,就是折頁劃線,到了大學時,我就已經不再借書了。

對他們而言又沒什麼,對我們而言,就是不喜歡,我如何借你,你就該如何還我。

或許不是每個愛書的人,都像我這般要求細節,但若弄髒了他的書,我想愛書人都會很火大的。

每本書買回來後,我都會寫上日期和購買地點,就像它的身份證一樣,多年後再翻開,我會知道是多少年前買的,當時大概是什麼心境。

伏爾泰曾說:「當我們第一遍讀一本好書的時候,我們彷彿覺得找到了一個朋友;當我們再一次讀這本書的時候,彷彿又和老朋友重逢。」

若將書當作朋友,又怎麼捨得怠慢它呢?

 

3、眼界寬、格局大、有同理心

叔本華曾說:「讀書越多,留存在腦中的東西越少,兩者適成反比。讀書多,他的腦海就像一塊密密媽媽重重疊疊塗抹的黑板一樣。 」

他指的是我們會不斷翻新自己的認知,你會越來越有彈性,越來越能理解他人。

閱讀就是一個接納他人思想的過程,再經過自己的思考,留下認為合乎道理的部分。

書讀得越多,不是越自滿,而是越感無知,你會知道世界之大,還有許多你不懂的事,反而學會謙卑。

馬克思曾說:「任何時候我也不會滿足,越是多讀書,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滿足,越感到自己知識貧乏。」

你也會理解到世界之大,每個人的感受經歷相差甚遠,不會再輕易就認同和自己相像的,排斥相異的。

不會看到同類就力挺,看到異類就排擠,你會再仔細看看,他到底對不對?

就像同為女人,我們也不會看到媳婦說什麼就瞎挺她,總要想想合不合理。

 

白櫻結語

略舉了3個特點,供大家檢視自己。

閱讀是勉強不來的,不喜歡讀書的人,就是看不下去,他會問你,我又沒要考試,為什麼要讀書?

讀書只為拿高分,是有點可憐的,他無法體會成長的樂趣,也無法拓寬自己的深度。

最重要的是,他很有可能會經年累月都用同一種錯誤方式看待人生,與人相處,而不自知

所幸,閱讀習慣是可以培養的,無數讀者都曾回饋因我而開始閱讀,享受到閱讀的美好之處。

近半年來,我書買得特別多,拿了紙箱裝新書,床頭已經放了2箱,什麼類型的書都有。

每當我看了什麼,隔天大概率就會出現在文章中,因為它已內化到我的思維中。

如果寫作是種生產,閱讀就是原料,若不添加原料,就無法產出。

我也驚喜發現,無論看什麼,幾乎都可以寫,最近的文章中,我最愛的一篇是《再見,總有一天》的讀後感,可惜大家興趣不高。

但我仍然寫得很開心,也非常喜愛這篇文章,附在文末,希望能和你有共鳴。

延伸閱讀(請點標題觀看):

閱讀 不斷在「翻新」我的世界!

想要獲得更多成長,請按讚粉絲頁白櫻(請點選藍字加入),或在最上方「白櫻文章」右側按下追蹤,也可在臉書搜尋「深度好文讀不完」就能找到我。

感謝您的閱讀,我是白櫻,用不一的觀點看世界,多吸收正能量,讀過的每個字,都不會白費,你可以活得比你想像得更好!

贊助商連結
最後修改日期: 2023-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