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白櫻,用不一樣的觀點看世界,多吸收正能量,你讀過的每個字,都不會白費,你可以活得比你想像得更好!
按讚「白櫻 」粉絲頁(點選藍字即可加入),或在臉書搜尋「白櫻」,每天看點正能量,吸引來更多幸運和美好的人事物
父母若真心愛孩子,總會想給他完整的家庭,總怕離婚對孩子影響太大,所以一拖再拖。
但拖到7到14歲才離,反而對他們更不好!如果真的接受不了伴侶了,分開也是對自己負責的決定。
為什麼7至14歲的孩子影響特別大,什麼年齡段的孩子又較不受影響呢?本文會一次說清楚。
要先提醒的是,此數據為研究結果,總是會有少數偏差不符合的。
但不能以偏蓋全,你會遇到的很有可能是大多數的結果,還是有參考價值的。
為什麼7至14歲的孩子最容易因父母離異而產生巨大影響
在大人眼裡,離婚是重新開始;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來說,離婚像是整個世界忽然崩塌了,好像父母中有一方不要自己了,再也見不到他也無法一起生活了。
父母沒離婚前,每天晚上聽到的爭吵,白天看見的冷漠,後來變成一句:「你爸爸/媽媽以後不住這了。」「你爸爸/媽媽不要你了」
孩子聽到這種話時,內心的震憾可以想像。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曾對6245名兒童進行長期追蹤研究,發現一個現象:7至14歲的孩子在父母離異後最受影響,而3至7歲的孩子,幾乎沒有太大變化。
這個年紀的孩子開始擁有自我認同,情感敏銳,開始理解關係、信任與背叛。
這個年紀的孩子正在經歷從依附到認同的轉化期,他們正在構建關於愛、家庭與關係的基本信念。
當這個信念在現實中破碎,他們往往會產生三重心理打擊:
• 生活秩序的失控感:住處更換、學校轉換、陪伴者不再固定,熟悉的一切崩裂。
• 情感安全的撕裂感:他們不理解為什麼愛會消失,開始自我懷疑:「是不是我不夠好?」
• 同儕眼光的羞愧感:青春期孩子極度在意他人評價,父母的分開讓他們感到「標籤化」的孤立,同學可能會笑他,讓他覺得自己和別人不一樣。
心理學家埃里克森(Erik Erikson)將這個階段稱為自我認同與角色混淆期。一旦在這個階段經歷情感的毀損,孩子往後在人際關係中的信任感、承諾感都會出現影響。
倫敦大學的研究指出:父母在孩子7至14歲這個階段離異,孩子出現焦慮、抑鬱的機率增加16%,行為偏差增加8%。
女孩往往內化情緒,沉默、退縮、自責;而男孩則傾向外化,用打鬥、怒吼來掩蓋心碎。
他們會不停問自己:
「是不是我不夠乖(或不夠好),爸爸才不要這個家?」
「是不是媽媽太強勢,所以爸爸才走掉?」
「為什麼我不像別人同時擁有爸爸跟媽媽」
一個家庭若不夠成熟,就會讓孩子承擔大人的人生問題所帶來的影響。
幼兒為什麼比較能接受父母離婚?
3至7歲的孩子對離婚的反應最小。心理學家皮亞傑稱這階段為「前運算期」,孩子對世界的理解是片段的、具象的。
他們不懂什麼是「家庭破碎」,只覺得「房間換了」「今天爸爸沒來接我」。
他們不會把這些問題化為「我是不是被遺棄了」的深層內化認知。
只要大人能持續給出溫柔與關注,這些孩子很快就能適應新秩序。
但這並不意味著這年齡段的孩子,一生都不會因此而有陰影,只是這影響來得晚一點。
父母還有時間慢慢減弱負面影響,但若養育者沒能給足他對愛的需求。
這份缺失也會慢慢發酵,影響孩子的心理狀態,只是不像7到14歲的孩子離婚後馬上就爆發出來而已。
成年子女也會難過
許多女人都等到孩子大學才提出離婚,她們認為此時對孩子影響很小。
但心理學發現,當成年人面對父母離婚時,常陷入認知崩解:
「原來我從小相信的家庭形象,是假的嗎?」
「爸媽忍耐這麼多年,是為了誰?是我害他們不快樂那麼多年嗎?」
「爸媽為什麼不早點離婚?讓我看著他們吵架那麼久」
在爸媽還未離婚前,不成熟的父母也可能把子女當成父母的「情緒垃圾桶」,被要求選邊站或聽抱怨。
長年受到父母感情不佳的負面影響,未來不是草草地找個對象早婚想建立家庭逃離父母就是不敢結婚。
從小沒看過正常的兩性關係應該如何相處,若無自覺改變,也可能重覆父母的模式,又建立出不幸福的家庭。
聰明有愛的父母,哪怕和配偶關係不佳,仍會盡量不在孩子面前吵架。
但若孩子很愛你,發現你並不快樂,他也會因此而煩惱。
但明明不快樂還要在孩子面前演戲,真的太難了,所以大家最後還是會選擇分開。
如果能再找到個好伴侶,或是快樂地單身生活,也是還給孩子一個正常明亮的父親或母親。
如何讓孩子更能接受父母離婚?
心理專家建議父母:面對不同年齡的孩子,要給出不同的回應方式。
對 7–14 歲兒童:
請建立過渡性儀式。如共同寫下「家庭約定書」。
有助於孩子理解家庭改變是有秩序且可預測的,同時強調父母對孩子不變的愛能提供情感安全感。
根據 Bowlby 的依附理論與一項發表在《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的實證研究(2000, Amato & Booth),孩子若能在分離過程中擁有足夠的可預期感(如作息、探視計畫、共同儀式),能有效減少焦慮並提升日後親密關係的穩定度。
孩子在離婚後最渴望的就是熟悉的環境與例行,能維持學校、家庭和日常生活的穩定有助於降低焦慮與不安
盡量保留孩子熟悉的狀態,比如原來的課程、房間、週末的行程,不要忽然改變太多。
對 7 歲以下幼兒:
根據美國心理學會的建議與 Jean Piaget 的發展階段理論,幼兒屬於具體運思期以前,無法理解抽象概念如「感情仍在,只是家不一樣」;他們更需要形象化的表達來理解父母離異。
研究強調對幼兒的說明應以簡單、溫柔且直接的方式進行,強調他們不是離婚的原因,父母依然愛他們是核心訊息
用繪本、玩偶或情境模擬幫助孩子理解情感的多樣性,現在有很多童書是針對這主題畫的。
使用玩偶或娃娃,演練「送孩子去另一個家」的過程,讓孩子看到他不是被拋棄,只是照顧他的方式不一樣了。
對成年子女:
最重要的是:不向孩子傾倒情緒,不讓他們成為情緒中介,讓他們有權利放下「維穩家庭」的角色。
維持父母各自與子女的關係,不要讓他們在夫妻間傳話、選邊,盡量不把孩子扯入自己的婚姻問題中。
他們出生在問題家庭一生已經很難了,請不要再讓他們承擔你們未竟的情感功課。
白櫻結語
雖然離婚後,孩子可能跟父母一方便疏離了,但你的人生才能正常走下去。
若對方人品還不算太差,也可寬容鼓勵親子見面,讓孩子還是能同時接收到來自父母充足的愛。
真正影響孩子發展的,不是分開這件事,而是大人那份未竟的怨、無解的恨與不負責任的逃避。
好的離婚也是一種良好示範,告訴孩子關係不如預期且無法修復時,你也可以不再容忍。
就算分開了,也可以是共同養育孩子的朋友,那麼孩子長大後,感情出狀況了,他也可以平靜地接受分手。
而不是選擇隱忍抱怨或是分手了就形同陌路,怨恨對方。
有個單親朋友,她離婚後,和前夫還是很友好,儘管前夫出軌才離婚的,她也沒追究。
依然和平相處,定期將孩子送去與他同聚,共同商議如何育兒,各自有新的對象。
用很健康的態度互動,不再抱怨,努力給孩子父母雙方的愛,這真的很難,但值得努力。
後來會覺得健全的家庭真的很重要,讓孩子順順地長大,但若真的選錯人了,也只能兩害相權取其輕了。
再說,就算父母都在,若教育心態有問題,孩子也是很苦。
所以才有那麼多人不想結婚生子,其中有太多環節要顧,一個條件不好,就可能家庭不幸。
但白櫻也相信,很有愛的人就算單親也可以養出很快樂完整的孩子!只是較少而已,還是有的。
本文重點
1. 7至14歲是父母離婚對孩子影響最深的時期,情緒與行為問題明顯增加。
2. 幼兒因認知發展尚淺,對離異反應較小,但不代表沒有潛在情緒。
3. 成年子女的創傷更隱性,常因認知崩解與家庭角色錯位產生深層焦慮。
4. 離婚後應根據孩子年齡提供過渡性陪伴、具象愛的表達與情緒界限。
5. 成熟的分手不是各自逃跑,而是為愛劃下平靜的句點,讓孩子能繼續前行。
延伸閱讀(請點選標題觀看):
1. 為什麼很多男人離婚後,孩子一旦「歸前妻撫養」,就「不再喜歡」孩子了?
2. 離婚後,什麼樣的人一定會「後悔」?過來人的答案出奇一致!
想要永遠都能找到白櫻?請將本站加入最愛或按讚「白櫻文章」粉絲頁(點選藍字即可加入),想加入更多白櫻的粉專請留意本網頁畫面,向下拉即可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