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白櫻,用不一樣的觀點看世界,多吸收正能量,你讀過的每個字,都不會白費,你可以活得比你想像得更好!
按讚「白櫻 」粉絲頁(點選藍字即可加入),或在臉書搜尋「白櫻」,每天看點正能量,吸引來更多幸運和美好的人事物
最讓人喘不過氣的家庭,往往不是打罵、不是貧窮,而是平庸的父母,在孩子身上嘗到了「權力」的味道。
平庸又缺愛的他們,身邊幾乎沒人了,沒人給愛也沒人會信賴仰仗他們。
若他很出色,可能還會有人為了他的價值忽略他性格上的缺陷而親近他。
這時生了孩子,就能滿足這部分的精神需求,孩子幼時定會依賴父母,給了他們很高的價值感。
但若父母心態走偏,便會為孩子創造極為痛苦的童年生活。
這類父母有很多類型,今天我們主要講述控制型。
1. 他們沒有控制世界的能力,只好控制你
這類父母,或許學歷不高、職涯平淡、婚姻不幸,一生沒有太多被尊重、被仰望的時刻。
但在孩子面前,他們突然成為了「被需要的人」、「能決定一切的人」、「說了算的人」。
心理學中有個詞叫做「權力補償」(Power Compensation),意思是:
當一個人無法在外部環境中獲得權力或成就感時,會傾向在弱勢者身上尋求掌控,以填補內在的無力與失落。
而孩子,往往就是他們唯一可以掌控的對象。
你想選擇科系,他說:「讀那個沒出息,聽我的。」
你想晚點結婚,他說:「拖拖拉拉的,會被人看不起,你讓我丟5⇡7⇡8⇡。」
你想搬出去住,他說:「翅膀硬了就不想管我們了?」
每一個決定,都不是討論,而是指令。
你如果反對,不是「意見不同」,而是「不孝」、「不懂事」、「翅膀硬了」。
他不是不愛你,他就是不知道什麼叫尊重。
2. 他們沒有學會愛人,只學會如何壓制別人
在這樣的家庭裡,愛往往不是建立在理解與支持上,而是在控制中尋找安全感。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Susan Forward)在其著作《原生家庭的傷》裡指出:
「控制型父母最擅長的情緒語言,是讓孩子感到內疚與羞恥。」
他們習慣用「我都是為你好」把自己的決定合理化,
用「我們當年沒這麼好的條件,你現在有還不知足」讓孩子閉嘴,
如果你不聽他的話,他會在你做出選擇後冷冷說一句:「你自己決定的,以後變慘別來找我。」
他們不願意放手,因為放手的那一刻,就意味著失去了最後一點「優越感」。
他們可能不聰明、不成功,但他們知道怎麼讓你愧疚,怎麼讓你乖乖照辦。
3. 他們的人生沒被成全,就想讓你活成他們的夢
這類父母,很多其實內心是空的。
他們曾經有過夢想,卻早早被現實打敗;他們曾經渴望被尊重,卻一直處在邊緣。
所以他們把你的人生,當成自己的延長線。
你考上好學校,他才能在人前抬頭;你升職結婚生子,他才覺得人生有成就
你一旦選擇不一樣的路,就變成「讓人失望」。
當他們用愛的名義,要求你為他們的自尊買單,那不是真愛,而是掠奪。
4. 你以為是在「對抗」,其實是在「求自由」
很多人在面對這樣的父母時會陷入兩難:
不順從,就有衝突;順從了,又很難受。。
你對抗,不是為了氣他們,而是因為你知道,再這樣下去,你就要失去自我了。
心理諮商中有個現象很常見:
成年孩子長期處在父母的陰影下,身體早就離開了家,心理卻從未搬出去。
你開始懷疑自己的選擇,害怕成功也怕失敗,做什麼都想著「他們會怎麼想」。
你表面自由了,心卻還被他們緊緊拽住,總想尋求他們的認可。
這不是你的錯。是父母將祖父母給他們的錯誤教育,又傳承到了你身上。
你不是忤逆,你只是想為自己活一次。
白櫻結語
這種家庭的父母,看起來極為負責,為了孩子千辛萬苦拉拔他們長大,但孩子感受到的卻常是不尊重和壓迫。
這個社會老一輩的人看待此事都太偏頗了,他們總覺得父母無論怎樣,都是對的!因為他們辛苦養你長大。
還有人說父母那輩資訊沒那麼多,所以才會犯錯,怎麼說都是要孩子隱忍受苦才合他們的意。
以致於許多老實的孩子們,便一再忍受父母永遠不變的錯誤對待方式,像是壓迫、控制、不尊重等等。
這都是錯的!爸媽自己也知道因為這些行為,身邊都沒人了,其他親友都離他遠遠的。
他也知道這樣是錯的,卻肆無忌憚地對孩子做,我身邊就有一個這樣的母親。
我問她孩子會不會覺得太累不想去,她得意地跟我說,「他們都要靠我,我去哪,他們就得去哪!」
完全沒有要尊重孩子意願的意思,沒事就怒吼,硬要孩子遵從她認為對的規範,但在我們看來全無道理。
標準很混亂,她喜歡煮所謂的健康食物,但因廚藝不佳煮得很難吃,孩子不想吃。
每回吃飯都苦著臉,像是做什麼苦差事一樣,但有時她又買炸雞甜點給孩子吃,而且頻率還滿高的。
她的標準就是她喜歡就是對的!根本不講道理,孩子慢慢長大,發現媽媽做事是這樣,也會看不起她。
當平庸的父母,在孩子身上嘗到權力的甜味,他們很難主動放下。
但你可以學會一件事:你不需要透過服從換來愛。
你可以有選擇。你可以不回應。你可以為自己畫出邊界。
你也可以,用你自己的方式,活出與他們不一樣的人生。
本文重點
・平庸的父母在孩子身上獲得權力,往往會加強控制與羞辱,以尋求補償感。
・控制型父母常以「我都是為你好」的語言包裝操控,剝奪孩子選擇權。
・當父母將孩子當成人生延伸,孩子會陷入身份模糊與情感負債感。
・對抗不是忤逆,而是心理獨立的開始;不順從,不代表不愛。
・真正健康的家庭,是讓孩子活出自己,而非延續父母的遺憾。
想要永遠都能找到白櫻?請將本站加入最愛或按讚「白櫻文章」粉絲頁(點選藍字即可加入),想加入更多白櫻的粉專請留意本網頁畫面,向下拉即可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