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白櫻,用不一樣的觀點看世界,多吸收正能量,你讀過的每個字,都不會白費,你可以活得比你想像得更好!
按讚「白櫻 」粉絲頁(點選藍字即可加入),或在臉書搜尋「白櫻」,每天看點正能量,吸引來更多幸運和美好的人事物
你可能會發現,有些曾經熱衷分享生活的人,忽然不再發限動、不再更新貼文,就像消失了一樣。
表面上看,是行為改變。
但深入一點,這其實是心理上發生重大變化,是他對自我與人際關係有了新的理解。
1. 不發動態的人,未必過得差,只是更清醒了
心理學中有個概念叫做「自我揭露傾向」(Self-Disclosure Tendency),指的是一個人願意向外界分享自身狀態的意願與頻率。
當一個人經歷過被誤解、被消費、被出賣後,他會開始調整分享的比例和意願。
以前是「有什麼事我都希望你知道」,後來變成「其實你不需要知道」。
他不是沒有可分享的事物,只是不想再讓別人知道他的狀態了,對他而言有害無利(他的觀念)。
2. 他開始明白:「我的好,不需要證明給誰看」
當一個人進入心理學所說的「內部動機成熟期」,就會慢慢放下對他人肯定的依賴,而轉向一種「我為自己而活」的狀態。
從前他發生活日常,是希望被按讚、被評論、被認同。
現在的他也吃好料、也出國玩,只是心裡想的是:
「我好我自己知道就夠了。」
正如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所說:
「真正的成長,不是變得完美,而是學會忠於自己。」
他知道再多人點讚羨慕也無意義,他過得好不好最重要。
他不會再希求別人了解自己有多好,把注意力放在現實生活中。
3. 他曾經發過,但發現沒人真的在意
不是他玻璃心,而是他曾經真心分享生活。
他發過生日快樂、發過低潮的心情、發過努力的成果,但回應寥寥。
看著大家只是滑過去,像掃描一則無關訊息,無人回應。
那種落差,讓他意識到:這世界沒有他想像中那麼在乎自己。
於是他默默收回了分享欲,把心裡的快樂與痛苦只留給懂的人。
這可能也是因為他自己和他人互動較少,或他按讚回應得少,所以別人也沒有回報他。
如果做一件事的成果只是內耗,那就別做了吧!
4. 他開始清醒:點讚關係只是弱社交
真正成熟的關係,不是靠誰點了誰的限動,而是私下有人在乎你過得好不好。
他明白:
會來關心你的人,不需要你發
不在乎你的人,就算每天點讚也只是順手一點
他開始重視的是那些會私訊問候、記得你重要事件、會件關心你「你前天那件事還好嗎」的人。
很多人來留言點讚,會讓人有種人緣很好的錯覺,但其實這都是弱社交。
畢竟誰都不會在公開頁面上交心,若無私聊,關係很難深化。
所以他看清了這種關係的膚淺,便不願再經營了。
明顯的證據就是你消失了,也沒幾人過問。
等你消失很久再出現時,也乏人問津,人家只覺得你無心交流,也不想理會了。
如果你的社交帳號加的都是很熟的朋友,那自然不同了,或是你只是紀錄,並沒想社交,也就無妨。
5. 他經歷過重大事件,不想再「裝沒事」
有些沉默,其實是正在修復自我。
在心理學中,這個階段被稱為「能量保存期」。
當一個人經歷了情感崩塌、職涯動盪、家庭變故或心理低谷,他會自然進入一種安靜期。
不是逃避,而是修復。
不是封閉,而是再無心情寫這些生活瑣事。
等哪天他恢復了、想說了,他自然會出來說。
就像白櫻在今年(2025年)2月也發生了一件大事,之後生活大受影響。
我的個人社團也就很少更新了,我常會在上面發些生活瑣事。
人真的是在有心情時,才會在社群上分享小事,當你生活很不安穩時,便沒心情了。
6. 他發現有些快樂,一說出來就變味了
這是那些靜靜生活者,最深的領悟。
一段旅行、一杯茶、一場對話、一個名牌包,原本很純粹。
但一旦公開,就開始變調:
有人羨慕,有人比較,有人酸言酸語。
甚至有人說:「你最近過太爽喔。」
他慢慢學會:有些快樂,不需要分享,會更單純些。
畢竟會為他人幸福而快樂的人是少數,所以多數人都活得不開心。
不用去展示自己的幸福和好運,自己心中知道就好。
白櫻結語
其實很多時候,你發出去的東西得到的結果,和你想要的都不同。
有個朋友很愛修圖,每圖照片都修得很誇張,完全不是她了。
共同好友看了都會說太假了!好怪!她本是想分享自己的美照,但因修過頭卻成為他人的笑柄。
白櫻沒笑她,但也覺得她耗費時間修圖,應該不是想要這樣的結果。
不如拿去雕塑體態,以後就不用修身材了,更有實際意義。
白櫻經營社群也7年多了,算小有經驗,難得想在群組分享心得,但那群組的人也不相信我說的。
我也覺得自討沒趣,總是固執的人,是很難有好運的,因為新思想完全進不去他的腦中。
所以,說到最後,自己過得好最重要!展示了什麼,不太重要。
別人看過就忘了,說不定還會生出不該有的想法,當然這是個人選擇。
如果對你沒有壞處,你也分享得很開心,那繼續分享又何妨?白櫻也一直在和你分享著我的個人生活。
就像有些心地不好的網友,會用我原生家庭不好的事嘲笑我,但我也不在乎。
因為我知道有更多跟我一樣缺愛的人,需要我的同理分享和安慰,這世上總有負面的人,但他們永遠是少數。
本文重點
1. 不再發個人動態的人,可能是心理成熟與自我邊界建立的結果。
2. 他開始不需要透過社群獲得認同,選擇為自己而活。
3. 他曾經真心分享,卻換來冷漠回應,於是選擇收回情感出口。
4. 他明白真正的關心來自生活中的對話,不是互點限動。
想要永遠都能找到白櫻?請將本站加入最愛或按讚「白櫻文章」粉絲頁(點選藍字即可加入),想加入更多白櫻的粉專請留意本網頁畫面,向下拉即可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