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白櫻,用不一樣的觀點看世界,多吸收正能量,你讀過的每個字,都不會白費,你可以活得比你想像得更好!

按讚「白櫻 粉絲頁(點選藍字即可加入),或在臉書搜尋「白櫻」,每天看點正能量,吸引來更多幸運和美好的人事物

你的家庭中有這樣的人嗎?他固執己見,從不認錯;他聲音最大,意見最多;他把「固執」當作有個性,把「贏」當作信仰。

他是家裡永遠不會錯的那個,也是親密關係的慢性破壞者


1. 家庭的幸福程度,與其中成員「願意妥協的能力」高度相關

心理學家劉禾粟曾對100個家庭進行長期觀察,結果發現:
家庭的幸福程度,與其中成員「願意妥協的能力」高度相關。

當一個人不願低頭、不肯讓步,只想證明「我沒錯、我最厲害」,
這個家就會逐漸只剩壓力與疲憊,有什麼好事都無法推動,全困在他的執念中。

不肯妥協的這人在家中權力越大越嚴重,造成家人極大的困擾。

他們的否定和拒絕往往沒來由,只因為他覺得這樣對,便不分青紅皂白地堅持了。


2. 不肯妥協的人會帶來什麼負面影響

根據美國婚姻與家庭治療協會(AAMFT)研究,
當一個家庭中有過度固執者時,衝突頻率提升40%,關係破裂風險上升27%。

這些人可能不打人、不罵人,卻用下面三種方式,讓家人心力交瘁:

(1)以「愛之名」實行控制

你吃什麼、穿什麼、學什麼、嫁誰、換不換工作,都要他來拍板;
他的標準是唯一準則,你若有異議,就是「忤逆」「不孝」「不懂感恩」。

這種用「為你好」包裝的話術,本質是對掌控感的極端依賴
久而久之,全家人不是在生活,而是在服從。

這類心理結構,被稱為「功能性控制型人格」,
他無法接受他人有選擇權,因為那代表他不再是核心。

(2)失去正常的溝通能力,只剩吼叫或沉默

他要嘛拍桌摔杯、以聲量取勝;要嘛冷戰拉黑、讓對方主動認錯。
不是不會說話,而是拒絕平等溝通。

研究發現:長期暴露於冷b力的人,大腦中掌管情緒連結的區域活躍度會降低,
人會變得麻木、防備、甚至出現人際疏離傾向。

看過一個老人家,子女關心他,希望他將骯髒的安全帽換掉,他竟因此而惱怒,要求子女別再回家,好囉哆!

明明是善意的小事,卻因他的固執,變成壞事一樣,將孝順的子女推遠。

(3)思想永遠卡在過去,不肯更新、不懂變通

他對新事物有本能排斥:手機遊戲是壞東西、自媒體都是瞎鬧、晚輩的夢想「不實際」。

不懂是其次,關鍵在於他從不願意理解你
他的思維停在舊時代,卻強迫全家人圍著他的邏輯轉。

斯坦福一項研究指出:認知僵化者的「思維彈性指數」明顯偏低,整體家庭成長率也顯著下降。
這正是很多家庭「越過越沉重」的根源。


3. 「固執」不是天生,是一種被環境養大的情緒防禦

別急著憎恨這樣的人,他們的剛硬往往來自他們的原生家庭。

(1)來自童年的失控經驗

童年被忽視、寄人籬下、被羞辱者,往往在成年後用控制別人來建立補償性的安全感。
他的「我說了算」,不是自信,而是恐懼再次失控。

(2)來自知識的封閉與資訊貧瘠

認知心理學的「鄧寧克魯格效應」指出,知識越有限的人,越容易高估自己的正確性。
他之所以一直堅持己見,是因為他無法接納自己「有可能錯」這件事。

(3)來自傳統角色的困住

社會告訴他:「男人不能軟弱」、「父母不能輸給孩子」、「家長說了算」。
他相信這一切,久而久之,他也不會了:怎麼溫柔表達,怎麼對人道歉,怎麼換位思考。

綜合以上3種條件,可以看出老年人很容易同時具備這3個條件,讓子女照顧得很辛苦。

若你已聽這階段,希望你能看清問題所在,但你會閱讀,可能也不是這類人了。


4. 一個人的固執,讓全家都要迎合他作假

為了避免衝突,大家小心說話;
為了不惹麻煩,大家不講真話;
為了維持和平,大家裝聾作啞。

孩子開始遠離,配偶開始沉默,這個家的連結慢慢變成一種疲憊的責任。

上面說的那個老人,子女和晚輩都已不想再給他任何的建議,也不會分享任何想法了。

因為只要你一說,他就嘲諷否定,還可能會生氣,誰還敢再多說呢?

但他堅持的東西若是錯的,也只會害了自己,而且無人能勸。


5. 如何和他們相處

(1)與「固執者」溝通的智慧,不是說服,而是繞開衝突點

先共情再表達立場:讓他知道你不是要否定他,而是希望被理解;

用事實代替對抗:少說「我覺得」,多說「資料顯示」;

給他選擇,不給對錯:別問他「行不行」,而是給兩個選項讓他選。

不重要的事就由著他:不需要事事都管他,像上面說的安全帽,其實也不重要。

最多就是頭皮有問題,那時他自然就會換了,但若生命悠關的事,就不能再順著他了。

(2)建立「情緒安全島」:讓家庭有喘息的空間

訂立界線:吃飯不吵架,睡前不談錢,年節不翻舊帳;

找中間人緩衝:如開明的家人、家庭治療師;

用共同回憶修補裂縫:一家人去旅行、做手工、開家庭會議,修復關係。

(3)自我救贖:當他不肯變,我該怎麼辦?

經濟獨立後適度拉開距離,給自己喘息的空間;

心理上斷開:他再強硬,也不代表你的價值;

不要再複製下去:對下一代說:「我們可以意見不同,也依然相愛。」


白櫻結語

家中有個永不妥協的人,真的很內耗,他們只相信自己,但一個人怎可能永不出錯呢?

若又加上對資訊取得有限,知識處於侷限的狀態下,更有可能做錯決定。

晚輩在為他好,他還覺得你在害他似的,覺得你在同情他、控制他。

硬是往壞處想,也完全無法溝通。

和他分享好的保健方便,他就不屑地說:「都沒用啦!」

這時你也只能對他微笑,便能相安無事,否則又是一場風暴。

這樣的人不只破壞家庭氣氛,吃虧最大的也是自己!

因為愛他的人想幫他也幫不了,雖說晚輩的意見不一定是對的,但連了解都沒有就否定,就失去重新檢視自己的好機會了。


本文重點

・家庭中「永不妥協」的人會讓整體情緒失衡,讓親密關係變成壓力戰場。
・過度固執往往源自童年創傷、知識封閉與社會角色困境。
・與這類人相處,需要策略性的溝通與清晰的心理界線。
・當家庭成為「共同成長體」,才會讓固執失效,讓連結重生。
・妥協不是認輸,是愛的能力,是情緒成熟的體現,是最高級的家庭智慧。

想要永遠都能找到白櫻?請將本站加入最愛或按讚「白櫻文章」粉絲頁(點選藍字即可加入),想加入更多白櫻的粉專請留意本網頁畫面,向下拉即可看到。

贊助商連結
最後修改日期: 2025-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