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好,我是白櫻,用不一樣的觀點看世界,多吸收正能量,妳讀過的每個字,都不會白費,妳可以活得比妳想像得更好!

按讚「白櫻 粉絲頁(點選藍字即可加入),或在臉書搜尋「白櫻」,每天看點正能量,吸引來更多幸運和美好的人事物

小時候,兒子總像隻小奶狗一樣,黏在媽媽身後,一天十次喊「媽媽抱!」

但漸漸地,進入青春期的他開始關門、少話、不主動說心事,連吃飯都得催三遍才肯出來。

很多媽媽心裡會想:我一手帶大的孩子,怎麼越大越像陌生人?

她們都有相同困惑:兒子長大後,越來越疏遠了。

有人無奈地說:「現在跟他講話,一句『嗯』就打發我。傳訊息也不回!」

也有人失落地問:「那個每天都想黏著我的小男孩,到底去哪裡了?」

答案是,不是他變了,是妳愛他的方式沒有隨著他成長而轉變。

若調整好的媽媽,可以一直和兒子都很親!跟白櫻一起來看看該怎麼做:


男孩會長大,而媽媽的角色也該跟著轉換

心理學家榮格曾說:「母親對兒子的影響,會延續他的一生。」

男孩與母親的關係,本應是深刻又溫暖的,但很多媽媽在無意中做錯了一件事:愛得太用力,不懂得放手。

小時候的「全方位呵護」一旦延續到青春期,很容易從安全感變成束縛感,從親密變成壓力,最後演變成關係的距離。

不是他不再需要妳了,而是他需要的妳,已經不是那個事事干預、凡事指導的媽媽了。

今天我們就從男孩成長的三個關鍵階段,來談談媽媽該如何調整自己的「愛」,從滿滿的擁抱,轉為有界線的支持。


0-6歲:給足安全感,是親密關係的地基

這個階段的男孩,比女孩更依戀媽媽,他們渴望被抱、被親、被看見。

心理學研究指出,孩子在0至6歲建立的依附關係,會深刻影響他未來的人際模式。

如果這時媽媽經常不在身邊,或對孩子的需求回應不及時,就像在蓋房子時沒打地基,

以後無論怎麼修補,親子關係都會出現裂痕。

曾看過一個例子,一位媽媽因工作忙,讓爺爺奶奶帶孩子,直到孩子三歲才接回身邊。

結果這個男孩長大後,對媽媽始終有種微妙的距離感,不親、不抗拒,但也很難打開心。

這個階段媽媽該做的,是:

✔️ 多給身體接觸與眼神回應

✔️ 當孩子害怕、難過時,不遲疑地抱起他

✔️ 儘量自己照顧,避免長期分離

而需要避免的,是:

❌ 對孩子說「男生不要哭」

❌ 動不動就丟給長輩或保母

❌ 以打罵或冷處理面對情緒

妳給他的每一次擁抱,都是為青春期儲備的安全存款。


6-12歲:給肯定與自由,別當他的糾察隊

這個階段的男孩開始「野」了,愛拆東西、跳來跳去、總有用不完的精力。

這並不是他變壞了,而是生理發育讓他開始尋找存在感,想證明自己「能」。

妳可以理解為他正在建構「我是誰」,而媽媽的肯定,是他邁向世界的信心來源。

如果這時媽媽老是潑冷水,例如「怎麼又亂動東西!」「妳怎麼這麼調皮!」,他會開始懷疑自己的價值,進而疏遠妳。

有個孩子從小愛拆東西,甚至用洗衣粉在浴室做火山實驗,媽媽雖然嚇壞了,卻壓下怒氣,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

多年後,這個孩子成了高中化學小高手,總說:「幸好我媽沒毀掉我那點好奇心。」

媽媽該做的,是:

✔️ 具體稱讚行為而非人品:「妳今天組裝樂高好有耐心」

✔️ 陪他瘋一點,打水仗、捉蟲子都可以

✔️ 他闖禍時,先問為什麼,再教怎麼處理

而不該做的,是:

❌ 拿他跟別人比:「妳看人家多乖」

❌ 一言不合就丟掉他的「作品」

❌ 把「探索」當成「搗蛋」來責備

這階段是「探索的火苗期」,媽媽若能守住陪伴與肯定,他會把妳放進生命的信任名單中。


12歲以後:適時沉默,是最高級的智慧

進入青春期後,男孩像突然變了人:不愛說話、不讓碰、情緒起伏大。

他不是不愛妳了,是他的大腦正經歷劇烈重組,情緒系統快速發育,但控制系統(前額葉)還沒跟上。

也就是說,他此時很容易情緒失控、衝動,但又不想被看扁,更不希望媽媽「一直管一直問」。

妳越管,他越要躲;妳越講,他越想反抗。

媽媽可以這樣做:

✔️ 把「說教」換成「實際行動」:不說「多喝水」,而是切好水果放桌上

✔️ 進門前先敲門,尊重他逐漸成形的邊界

✔️ 他想聊時,放下手機,眼神專注聽他說

千萬別做的,是:

❌ 查手機、翻日記:這會讓他再也不信妳

❌ 情緒勒索:「我都是為你好!」

❌ 硬碰硬:「你現在翅膀硬了!」,這只會讓他飛得更遠

妳少說一句,他可能就更願意多說一句。


男孩會遠,但不是不愛,只是妳該放手

親子之間的距離,不是情感的斷裂,而是角色的轉換。

心理學家李玫瑾曾說:「對男孩的教養,要像放風箏,該放的時候就放,線握得越緊,他飛得越亂。」

她還曾整理過男孩成長中母親的「參與比例」:

0-6歲:愛要全滿,100%的擁抱與守護

6-12歲:陪伴中加入空間,約70%的引導+30%自由

12歲以後:縮手但不抽心,30%的建議+70%的放手

妳若能順著他成長的節奏,調整妳給愛的方式,沒有孩子會拒絕溫暖有愛的母親,他跟妳的關係一定會改善的。


白櫻結語

妳若在該陪伴的時候沒缺席,到了該放的時候,就能安心讓他飛。

因為他已長成身心健全的大男孩,該去外面闖一闖了。

但妳永遠是他最信任、依戀的母親,當他受挫時,還是會想來找妳。

最近看到一個8歲的男孩,很喜歡黏她母親,總是抱著她。

看著他撒嬌的身影,我心中便在想,他還能這樣黏多久呢?

社會不支持男性表達女性特質,所以兒子不像女兒般可以大方地撤嬌。

等他再大一點,或許就會覺得這樣做很丟臉,不願再給媽媽抱了,更別說主動黏著母親。

況且這母親是用高壓教育,孩子還小不懂,再過幾年,有了自我意識,應該就管不動了。

到時媽媽又推說青春期到了,很難管,其實自己一開始就走錯路了。

媽媽常兇他,於是他到學校去便80其他小朋友,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深深地影響著孩子。

養出身心健全的孩子是很難的,看著我家毛孩每天悠然自得很俏皮的樣子,我就覺得很欣慰。

這些年的愛都沒白灌溉,每一次包容和溫言暖語,都在滋養孩子的心靈。

她做錯時,我也會嚴肅地跟她說,但完全不會影響我們母女感情。

讓孩子在愛中成長吧!這需要你徹底改變自己,去掉父母遺傳給妳的壞習慣才行。

本文重點

男孩在每個年齡階段,對媽媽的需要都不同,媽媽需主動調整角色。

0-6歲建立安全感,關係地基若不穩,日後會影響親密度。

6-12歲是肯定與自由並重的探索期,避免當糾察官。

12歲後進入界線敏感期,適度放手能換來更深的信任。

心理學與現實案例都證明,過度關心反而造成疏離。

真正的智慧,是從擁抱變引導,再變成沉默的支持。

延伸閱讀(請點選標題觀看):

1. 封鎖兒子一年半的母親,道出了無數家長的心酸!

2. 獨居老母親要兒子「沒事盡量別回家」,他以為媽媽個性變了,其實是她太累了

3. 伊能靜對兒子說「你一直是自由的靈魂,我的選擇是接受和自己不同世代的孩子」

4. 孩子長到14歲時,無論男孩女孩,父母都要捨得在此事上放手

 

想要永遠都能找到白櫻?請將本站加入最愛或按讚「白櫻文章」粉絲頁(點選藍字即可加入),想加入更多白櫻的粉專請留意本網頁畫面,向下拉即可看到。

贊助商連結
最後修改日期: 2025-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