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白櫻,用不一樣的觀點看世界,多吸收正能量,你讀過的每個字,都不會白費,你可以活得比你想像得更好!

按讚「白櫻 粉絲頁(點選藍字即可加入),或在臉書搜尋「白櫻」,每天看點正能量,吸引來更多幸運和美好的人事物


「為什麼明明是他們的問題,最後卻都怪我?」
你不是最懶、最差、最不孝的那個,卻成了家中最常被責備的人。

這不是巧合,你可能早已被默默標記為家庭的「替罪羊」。

是有問題的父母,挑選中的目標,以此逃避面對自己的問題。

心理學家薩爾瓦多·米奴琴在系統家庭治療中提出:「當一個家庭無法處理情緒衝突時,會不自覺選出一位成員,承擔全家的焦慮與問題。」

這個人,被稱為「家庭替罪羊」。

這個角色通常具備高度敏感、正直、誠實的特質,也常常是那個最想打破沉默、修復關係的人。

但當你試圖說實話時,反而會被貼上「難搞」「情緒化」「問題人物」的標籤。

被當作家庭替罪羊時,會有的徵兆:

因性格特質被批評

你常因為天生情緒豐富、感知敏銳,而被說成「想太多」「太玻璃心」。

這些批評並非針對行為,而是否定你整個人本身的特質,讓你懷疑:是不是做自己就是錯的。

你的成就被刻意忽視或貶低

無論你多努力、多有成就,家中總有人冷嘲熱諷,或乾脆裝作沒看見。

他們不給你掌聲,也從不讓你感受到驕傲,彷彿你的好從來不值得一提。

所有問題都被算在你頭上

家裡出現任何不順、不愉快,你總是第一個被質疑、被責怪的對象。

即使事情與你無關,也常被牽連,被視為「不穩定因素」。

你在家庭中被當成「不存在」

沒人真正在乎你的感受與想法。當你分享內心,對方要麼敷衍了事,要麼轉移話題,讓你感覺「說了也沒用」,久而久之乾脆選擇沉默。

錯誤被無限上綱,懲罰不成比例

別人犯錯是「沒關係」,你犯錯就是「怎麼又是你?」。

你會發現,自己的小失誤常被放大處理,甚至被拿來當作否定你整個人的藉口。

他們在外人面前抹黑你

家人習慣在外人面前用負面語言談論你,強化你是「問題人物」的形象。

久而久之,連外人都誤以為你是「有問題的那一個」。

被刻意排除在家庭圈外

你常常是最後一個知道家庭決策或消息的人。甚至一些重要聚會、活動,他們會選擇隱瞞或不通知你,讓你覺得自己「不是一家人」。

被標籤化成「問題分子」

你會被冠上諷刺的稱號,如「那個麻煩」「總是愛鬧」「搞不清楚狀況的人」。

這些語言其實是家庭集體否定你存在價值的方式。

當你開始變好,他們開始打壓你

一旦你努力自立、獨立、綻放光芒,家庭反而開始冷嘲熱諷,甚至阻撓你向上。

他們不習慣你變好,因為那代表他們再也不能用「你就是問題」來維持自己世界的穩定。

被長期煤氣燈效應操控

你提出不公,他們說你誤會;你陳述事實,他們說你幻想。

久而久之,你開始懷疑自己是否真有問題。這正是「煤氣燈效應」最典型的破壞形式。

他們用否認與謊言封住你的聲音

他們集體否定你記憶的真實性,甚至公開說謊掩蓋你的經驗,讓你感受到一種「整個世界都不相信我」的孤立感與無力感。


常見的語言訊號

家人常會對替罪羊說的話:

1.「要不是你,我們早就好起來了」

這句話看似抱怨,其實是情緒轉嫁的最直白形式。

父母的不合、兄妹的糾紛、家庭的冷淡,都被壓縮成你一個人的錯。

心理學稱之為「責任簡化」:為了逃避複雜的真相,便將全部錯誤投向最容易下手的對象。

2.「你怎麼總是這麼難搞?」

這是界線感建立後,你最常聽到的回應。你開始拒絕、開始不順從,他們就開始說你「變了」。

這是因為他們感受到控制感正在失效。當你學會說「不」,對方就會用語言暴力將你拉回原本的順從角色。

3.「你弟都不這樣,你怎麼不能懂事點?」

典型的比較操控。兄弟姊妹不一定真的比較好,但他們的「安靜」與「無聲反抗」更容易被當作「懂事」。

這不是溺愛別人,而是懲罰你主動表達自我。你不是不懂事,你只是更誠實。

4.「我們一家人都沒問題,就你最怪。」

這是最經典的煤氣燈術語。當你提出家庭問題,他們會用「我們都沒事」來暗示你「有問題」。

這種語言會讓你漸漸懷疑自己。它不只是讓你閉嘴,而是讓你懷疑自己應不應該說話。

5.「你怎麼連父母都懷疑?」

當你終於鼓起勇氣追問某些童年經歷或家庭衝突時,最容易被情緒勒索的就是這句話。

這是一句帶著「不孝」罪名的反擊句,讓你背負道德枷鎖,羞於再追問真相。


替罪羊內在的長期後遺症:懷疑自我、過度反應、極度討好

心理學家克莉絲汀·桑福曾指出:「長期被情感否認的人,會喪失對自我價值的感知,進而開始靠他人的情緒定義自己的存在。」

這些是替罪羊最常出現的後遺症:

懷疑自己的感受

你可能會想:「是不是我真的太玻璃心了?是不是我真的想太多?」

但其實你只是從小沒被允許表達情緒,你在學會開口的第一刻就被貼上了標籤。

對衝突產生極大恐懼

因為每次你提出問題,都會換來責罵與疏離。

久而久之,你寧可當個「老好人」,也不願觸發風暴。

習慣討好、害怕讓人失望

你一直努力讓自己有用、有愛,卻從來沒問過:我累嗎?我快樂嗎?

你所有的付出,只是為了換一句「你不是麻煩」,哪怕從未換到過。

 


白櫻結語

很多家庭會用「那都是你的問題」來掩蓋整個系統的失衡。

你的敏感、你的努力、你的情緒,從來不是問題的根源,只是他們不願面對的情緒出口。

你不需要一直證明自己值得被愛,你也不需要再扛下所有人的情緒的責任。

你只需要慢慢把自己找回來,重新相信自己的感受,相信那些在你內心深處提醒你「這不對」的直覺。

就像心理學家卡倫·霍妮說的:

「人真正的自由,不是擺脫所有問題,而是終於能選擇為自己而活。」

願你在這場家庭情緒的風暴中,慢慢長出自己的翅膀。

有些父母真的是不善良的,在這樣的家庭中,太痛苦了。

你有任何感受,都是你的錯,沒人會為了讓你感受好一點而努力。

如果說中了你,希望你能及時醒覺,逃離這種不健康的狀態。

你可先試著跟他們溝通,如果他們冥頑不靈,那就是該保持距離的時候了。

所謂的正能量,也包括了讓你看到世界的陰暗面,你不閃避黑暗,又要如何看到光明?

很多人都會要你不分青紅皂白地就是要孝順父母,接受他們一切對待,甚至看過只要沒家b都該孝順的言論。

真的太可怕、太偏頗了,一味力挺父母方的人,多半邏輯不好、言語也很偏激,可能是較傳統的人。

在這類人心中本就沒有同理心的概念,只覺得父母養你便是至高無上。

如果有個人把他逼得快活不了,他還可以和顏悅色地去討好對方嗎?太不可思議了。

當你想遠離時,身邊可能也會冒出這種聲音,不要理會他們。

養育之恩是很珍貴,但若父母的行為是錯的,也完全沒有修正的意願,眼看你受苦也無所謂,那就已經失常了。

我身邊有個控制型母親,早慧的女兒已經被她弄得天天臉都很臭,很不快樂的樣子。

她卻毫無感覺,依然故我,女兒只能一味服從她的指令,無論合不合理。

可能她今天覺得吃炸雞就會完蛋,要她不許吃,明天又買給她吃,還逼她吃完。

完全沒有邏輯,只憑自己開心。

不善良,就是問題的根源,善良的人看到別人因自己而苦,會不為所動嗎?

白櫻也看過造成孩子陰影的父母,在懂得自己錯在哪後,真誠地向孩子道歉。

通常孩子都會原諒的,畢竟孩子天生就是喜歡父母的,尤其是缺愛的孩子(正常情況下)

可惜很多孩子,都等不到那一天,只是遭受到本文中的對待,白櫻就是希望這些孩子醒醒,別再受白白苦了。

 


本文重點

1. 替罪羊角色常由家庭無意識選出,承擔所有壓力與錯誤
2. 家庭系統透過語言與情緒操控,轉嫁問題給最敏感成員
3. 長期承擔替罪羊角色會導致自我懷疑、過度討好、討厭衝突
4. 想走出這個角色,必須先看清問題不是自己造成的
5. 健康關係需要邊界,愛不應以情緒勒索為代價

 

想要永遠都能找到白櫻?請將本站加入最愛或按讚「白櫻文章」粉絲頁(點選藍字即可加入),想加入更多白櫻的粉專請留意本網頁畫面,向下拉即可看到。

贊助商連結
最後修改日期: 2025-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