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白櫻,用不一樣的觀點看世界,多吸收正能量,你讀過的每個字,都不會白費,你可以活得比你想像得更好!
按讚「白櫻 」粉絲頁(點選藍字即可加入),或在臉書搜尋「白櫻」,每天看點正能量,吸引來更多幸運和美好的人事物
很多家長都會這樣給孩子獎勵:考幾分,得幾星;寫完功課,就給一個冰淇淋或一趟遊樂園。
父母努力扮演推手,催促、獎勵、說服,孩子卻始終對課業提不起興趣。
這是因為父母沒搞懂真正影響孩子的心理動力是什麼,真正能讓孩子走得長久的,不是來自外界的糖果與鞭子,是內在那股「我想變得更好」的動力。
那麼,要如何把孩子的自驅力培養出來呢?是白櫻今天要談的重點。
1.自驅力,不是「逼出來」的
心理學中有個核心理論,叫做「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由心理學家Edward Deci與Richard Ryan提出。
他們指出:人類的動機分為外在與內在,而長久且穩定的行動,源於「內在動機」。
換句話說,當孩子只是為了獎勵而努力,他其實並不相信學習本身有價值,而是把目標放在外在報酬上。
一旦糖果消失,動力也跟著瓦解。
這就像一場租借的熱情,並不屬於孩子自己。
真正的自驅力,是當孩子開始相信:「把這件事做好很有意義,我會很有成就感。」
幼時白櫻也常在想父母師長總在逼我們唸書,那我們到底是為了誰唸的?
他們都說我們是為自己唸不是為他們耶!但最後都像是為了讓他們滿意而唸,真的很沒意思。
這就是沒培養起內在自驅力的結果,我有個從小就很會唸書的朋友便說,他是自己想去唸的,因為他覺得學習很有趣。
他求學階段從未被任何人逼過,都是自己主動學的。
2.渴望變得更好,是孩子的本能
很多人以為小孩懶惰、貪玩,但其實那只是天性裡對「享樂」的自然偏好。
事實上,心理學家Carol Dweck在她的「成長型心態」理論中明確指出:孩子天生具備「精進」的驅動,
只要他們能在過程中看到進步,體驗到控制感,就會自發性地投入更多努力。
沒有人天生想當「差勁的人」。每個孩子心底其實都有一種渴望,那就是:「我也可以變得很厲害。」
能成為眾人眼中的佼佼者,應該是多數人都喜歡的事,這是很好理解的。
重點在於如何讓孩子覺得這件事可行,是可以得到的。
舉例來說,有個孩子學英文單字一直記不起來,後來媽媽請他每天用諧音的方式每天背5個單字,第三週他會突然驚訝地發現:怎麼以前背不起來的單字現在全記住了?
這種從「我不會」到「我做到了」的體驗,就是貨真價實的勝利,也是最好的燃料。
3.不是講道理,而是設計一次「可控的成功經驗」
要讓孩子真正產生內在動機,不是靠勸說與獎賞,而是設計一場「他能掌控結果」的挑戰。
這挑戰不需要驚天動地,只要符合三個條件:
・目標明確但有挑戰性
・過程中孩子可以自由決定方式與步驟
・結果可見,進步具體可衡量
舉例來說,讓孩子從零規劃一次家裡的小旅遊,從查地點、比較票價、排交通時間,到做成簡報說服全家人。
這個過程看似玩樂,但其實是在培養他的責任感、成就感與自主決策力。
心理學家Albert Bandura的「自我效能感」研究早已證明:一個人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任務時,會表現出更高的努力與堅持。
孩子也一樣,當他發現「原來我自己可以辦到」,那股驕傲和信心,會自動轉化為長期動能。
4.三種心理學上實際有效的做法
這裡提供三個經實證有效的方式,協助孩子建立真正的自驅力:
・階段式目標拆解: 把大任務拆成小步驟,讓孩子每完成一個階段都有成就感。
這種「累積成功感」的設計,能讓孩子不知不覺進入投入狀態。
你可以和他一起訂下可見的目標,例如:「這週每天比昨天多寫一題數學題」,「這次默寫少錯一個字」;
然後在達成後不誇張讚美,而是陪他回顧努力的過程:「你昨天本來不會,今天自己查字典寫對了,這一步做得很好。」
行為心理學中有一個關鍵詞叫「增強機制」,當孩子在一次行動後,馬上感受到具體回饋,他的大腦會自動標記這是「值得再做一次」的行為。
・任務導向而非結果導向: 不要只談分數或名次,更多聚焦在過程與技能本身的提升,讓孩子覺得「值得學」,而非只是「我要考好」。
心理學家Edward Deci與Richard Ryan提出的「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中提到,
一個人產生內在動機的核心,不是外在獎勵,而是三個需求:自主感、能力感與連結感。
其中「能力感」指的是:孩子要相信自己能影響結果,才能開始主動行動。
可以陪孩子一起制定學習計畫,用新的方法學習,讓他去體會用對方法的的感覺,讓他知道方法對了,他就可以做得很好。
他才會願意在往後的人生努力尋求解法,改變自己的困境。
・反思與回饋時間: 每完成一項挑戰,讓孩子自己說說哪裡做得好、哪裡還想改進,這種自我覺察能大幅提升孩子的「內部控制感」。
如果都將錯誤歸究給運氣,孩子就會覺得錯誤是不可控的,很沒安全感。
白櫻結語
真正持久的動力,來自內心的信念,不是別人的讚美。
當孩子發現自己能影響世界,他就會開始自發地努力,不再需要獎賞推著走。
這樣的孩子,才能在未來的人生裡真正站得穩、走得遠。
自己真正喜歡的事、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才有可能長久地做好。
如果只是迫於責任和逼迫,定不長久,也不快樂!
最近在看原生家庭書籍時,看到一個很可怕的例子,有個教育學家的兒子,從小被父親逼著唸書。
父親將他視為自己的門面,考不好就會指責他,在高考放榜前,他就當小飛俠了。
因為他考完便斷定自己考得很差,事實是他考得非常好、很理想。
這就是因為他唸書不為自己,只為父母,所以即便考得好他也不會快樂,甚至做出這樣極端的選擇。
上面說的那位朋友,他也曾因對自己太過自信,所以簡單的數學題都略過沒算。
以致於成績退步,沒考到理想大學,於是重考後改正,第二年考得超好。
讓孩子自己去探索,他們自會找到出路,只要他對學習有興趣,你又何愁他未來沒出路?
只要對一個方向很有興趣,他就有機會藉機謀生,甚至是出人頭地。
最怕的是什麼都不喜歡,也沒學習的能力,一事無成。
本文重點
・真正能激發孩子學習熱情的,是內在動機而非外在獎賞
・讓孩子體驗「可控的成功」,能有效建立自信與自我效能感
・三個有效方法:目標拆解、任務導向、反思回饋
・勝利不必轟烈,只需真實且來自孩子自身努力
・創造讓孩子「想學」的場景,遠勝於「逼學」的手段
想要永遠都能找到白櫻?請將本站加入最愛或按讚「白櫻文章」粉絲頁(點選藍字即可加入),想加入更多白櫻的粉專請留意本網頁畫面,向下拉即可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