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白櫻,用不一樣的觀點看世界,多吸收正能量,你讀過的每個字,都不會白費,你可以活得比你想像得更好!
按讚「白櫻 」粉絲頁(點選藍字即可加入),或在臉書搜尋「白櫻」,每天看點正能量,吸引來更多幸運和美好的人事物
有些人,遠離父母不是因為自私,也不是不孝;只是走得太近,會不斷地受傷。
他們不是不孝,而是在長大的過程中,一次次試著靠近,一次次被情緒反撲推開。
最終學會一件事:與其繼續撕裂,不如離遠一點,才能好好過生活。
不是每個人都能在原生家庭裡安心長大。有些人,必須用距離換來換來喘息。
那些不得不選擇遠離父母的人,其實都有相似的經歷。
1. 長期被情勒,愛充滿了內疚
這類孩子,從小就很「懂事」。
父母一句「都是為你好」、一個嘆氣、一張無言的臉,都足以讓他們陷入自責而妥協。
他們的快樂要先問過爸媽會不會不高興,他們的選擇要先確認爸媽會不會受損。
長大後,他們才明白:原來自己一直在迎合討好,早就忘了真實的自己長什麼樣子。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Susan Forward)稱這種現象為「情勒家庭」,父母以愛為名,但要求子女為自己的情緒負責。
他們做的決定是自己認為好的,而非站在子女的角度為他們設想。
比如說會為了想把子女綁在身邊,禁止他們去唸外縣市的學校或到外地工作。
遠離,是子女學會劃界線的第一步,不再讓愛裡夾帶著內疚。
2. 長期缺乏理解,學會沉默才能保護自己
這些人往往不是吵架離家,而是默默走遠。
不是因為不孝順,而是他們太習慣在家裡說什麼都被否定。
他們的想法不被聽見,情緒不被理解,選擇不被尊重。
從小在「不能頂嘴」「要乖」的環境長大,他們早就內建一套「閉嘴系統」。
不哭、不吵、不問,全部都自己吞。
在那個家裡,「你想太多」「哪有那麼嚴重」「你脾氣太怪」成了最熟悉的回應。
他們發現,與其反覆爭辯,不如安靜沉默。
心理學研究指出,長期生活在缺乏共鳴的家庭,會讓人出現「情感隔離傾向」。
不再想解釋、不再期待改變,只想逃開。
3. 父母沒有邊界感
他們從小就被教導「不要頂嘴」、「別讓爸媽操心」、「你要爭氣一點」。
成為大人後,他們發現:父母會過度介入、批評、指導、懷疑,卻從來不問你過得如何。
那些說著為你好的人,卻沒真正關心過你的感受。
於是他們選擇劃界線。他們不再讓父母介入情感、工作、金錢決定。
他們不是翻臉,只是醒了。
心理學家哈莉特·勒納(Harriet Lerner)指出:「設立界線,不是拒絕愛,而是為了保護關係中彼此的完整性。」
4. 父母控制欲太強,渴望自由的空氣
有些父母,把愛變成監控,把關心變成控制。
什麼都想知道,什麼都要干涉。從你交朋友、找工作、換手機型號,都要發表意見。
這種關係裡,孩子不被當成獨立的個體,而是被期待按照父母劇本過日子。
他們不敢做自己,因為任何不同的聲音,都可能引爆衝突或激烈的動作。
看過一個母親只因為女兒做了讓她不開心的事,她竟就此不吃不喝,要女兒下跪求她才行。
白櫻結語
有些人離開父母,不是背叛,是自保;不是放棄,是長大。
愛,不該是犧牲,不該是壓抑,不該是讓你失去自我。
他們選擇遠離,不是為了報復父母,只是想好好活下去。
他們終於開始學會:為自己負責,不代表不愛父母。
真正的孝順,不是壓抑自己去取悅對方,而是活出完整的自己,才有能力去愛別人。
如果你也正在經歷這樣的掙扎,請相信:適當的距離,才是關係真正開始變好的地方。
你終究會用一種更健康的方式,重新看見父母,也重新看見自己。
本文重點
1. 情緒勒索型家庭會讓孩子在愛裡學會自我壓抑與內疚。
2. 缺乏理解與共鳴,讓人選擇用沉默與距離保護自己。
3. 控制與過度干涉會侵蝕親子間的尊重與信任。
4. 設立界線是成人後最重要的情感自我保護行動。
5. 遠離不是不孝,而是給彼此喘息的空間,是成長後的覺醒與修復。
想要永遠都能找到白櫻?請將本站加入最愛或按讚「白櫻文章」粉絲頁(點選藍字即可加入),想加入更多白櫻的粉專請留意本網頁畫面,向下拉即可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