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白櫻,用不一樣的觀點看世界,多吸收正能量,你讀過的每個字,都不會白費,你可以活得比你想像得更好!
按讚「白櫻 」粉絲頁(點選藍字即可加入),或在臉書搜尋「白櫻」,每天看點正能量,吸引來更多幸運和美好的人事物
你有過這種經驗嗎?母親過度依賴,讓你有了這困擾:
為什麼當媽媽依賴我時,我感到的不是溫暖,而是噁心與憤怒?
這樣的感覺會讓很多人很自責,懷疑自己是不是「不孝」、「沒良心」,但這不能怪你,成因在你和母親的童年相處中。
為什麼會如此,又要如何應對?請看:
1. 當媽媽靠近,你卻本能地想推開:這不是錯,是傷
很多人會問自己:
「明明她是我媽,我為什麼不想理她?」
「她只是在撒嬌、求助,為什麼我想罵人,還覺得有點噁心?」
這樣的反應,有時會在身體先出現:
胃部翻攪、皮膚發麻、喉頭緊縮、甚至胸悶想哭。
你以為自己很奇怪,其實是早年的創傷記憶在作祟。
這不代表你對媽媽沒愛,而是你對她的依賴方式,有過深刻的受傷經驗。
2. 不是所有創傷都能說得出口,但身體會記得
我們習慣把創傷認定為明顯的大事件,但心理學中還有一種創傷,叫作:
「發展性創傷」指的是在日常關係中長期持續發生的小錯位、小壓抑、小背叛。
例如:
當你哭時,媽媽說「別吵了」;
當你需要安慰時,媽媽卻先情緒崩潰讓你安慰她;
當你想依賴,她反過來依賴你。
覺得委屈時被灌輸:「你要體諒大人」。
想撒嬌時被擋回:「不要煩媽媽」。
這些事看起來不「嚴重」,卻一點一滴撕裂了依附的安全感。
讓你從小就知道:要想讓媽媽好,你得先壓抑自己。
你學會了不能依賴,但內心一直覺得很匱乏,所以當長大後媽媽一依賴你,你就「炸」。
3. 媽媽的「依賴」,曾是你早年不能承受的重
有一種媽媽,會在無意中將自己的情緒、需求和焦慮投射給孩子,讓孩子過早地承擔照顧者角色。
例如:
當她情緒崩潰時,會說:「你是媽媽的唯一希望。」
當她心情不好,讓你來猜她哪裡不對勁;
當她孤單,靠你排遣寂寞。
這不是愛,是一種情感入侵。
心理學稱之為「情緒角色倒置」(Parentification),孩子成了媽媽的情緒撫慰者,失去了本該被照顧的童年。
而這種過度責任,會在成年後轉化為一種極端敏感的界線感。
當媽媽再次表現出依賴、情緒脆弱時,你的潛意識會警報大作:「她又要當小孩,讓我犧牲自己了!」
這通常源自於父親的缺位,這些責任本該是他承擔的(但健康的婚姻關係也不該過度依賴)。
因為父親不在或不負責任,就落到了孩子身上。
4. 為什麼會噁心與憤怒?
在心理創傷中,「噁心」常常是身體的本能反應。
你可能無法具體回憶起什麼事,但身體早就記住了那種壓抑又不能拒絕的壓迫感。
「憤怒」則是內在小孩的反撲。你小時候沒權利反抗、不能拒絕、不能討厭。
所以長大後,當媽媽再次跨線,你累積多年的委屈終於爆發出來,成了一團火。
這不是你不愛媽媽,而是你終於受夠了被她過度依賴。
5. 接受自己的憤怒,是自我修復的起點
很多人不敢面對這種情緒,因為太反常、太有罪惡感。
「媽媽都老了,我怎麼還那麼冷漠?」 「我是不是天生無情?」
你不是無情,你只是從小沒好好被當作孩子看待。
所以,請你允許自己這些感受。
不是你的錯,是你心裡那個孩子在說:「夠了,我不想再當媽媽的媽媽。」
白櫻結語
你也許會說:「我媽沒打過我、家庭也沒破碎,我哪來創傷?」
但有一種創傷叫做發展性創傷,當父母在親子關係中當小孩時,你就被迫長大,沒得到良好的撫育。
你變成那個貼心的孩子,但貼心,是用自我壓抑換來的。
因為媽媽很不成熟,所以你無法再當孩子了,總要包容照顧她。
心理學者 Donald Winnicott 曾說:「當一個孩子變得太好帶,那往往代表他已經放棄了自己的需求。」
別急著責怪自己為什麼對媽媽有那麼多不舒服的反應。那不是你的錯,是你們之間的角色已經錯位太久。
媽媽會變成這樣,正是因為她也從未長大過,便生下孩子了。
依賴不到父母,便來依賴子女,有的媽媽甚至把子女當成伴侶看待。
這都是不正常的,若你遇到了,請試著開始拒絕吧!若非必要和養務性的忙,就讓媽媽學著長大。
一開始她會很憤怒,但這是必經的過程,否則你和她的關係可能永遠無法改變。
期待父母成長機會較小,懂得看文學習的你,改變的可能性更大!
本文重點
1. 對媽媽的「依賴」產生噁心與憤怒,常來自早年關係創傷,特別是情緒角色倒置。
2. 發展性創傷不像重大事件明顯,卻會長期侵蝕依附安全感。
3. 噁心是對情緒入侵的本能反應,憤怒則是內在自我在抗爭。
4. 被默認當情緒照顧者的孩子,長大後極度敏感於親密與依賴。
5. 接受這種「無法靠近」的情緒,是心理修復的第一步
想要永遠都能找到白櫻?請將本站加入最愛或按讚「白櫻文章」粉絲頁(點選藍字即可加入),想加入更多白櫻的粉專請留意本網頁畫面,向下拉即可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