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白櫻,用不一樣的觀點看世界,多吸收正能量,你讀過的每個字,都不會白費,你可以活得比你想像得更好!
按讚「白櫻 」粉絲頁(點選藍字即可加入),或在臉書搜尋「白櫻」,每天看點正能量,吸引來更多幸運和美好的人事物
偏心不只是對誰好一點這麼簡單,它是一種慢性情感剝奪,讓人從小學會比較、計算、壓抑與疏遠。
心理學早已明確指出:長期被偏愛或被忽略的孩子,在成年後的人際信任、親密關係與家庭責任感上,極易出現結構性缺陷。
而父母偏心所養出的,不是彼此扶持的孩子,而是彼此較勁的對手。
許多父母辛苦一輩子,總盼著兒女將來能團結扶持、晚年有所依靠。
但諷刺的是,一個家庭若早年埋下「偏心」的種子,往往開出的不是和諧的花,而是彼此冷淡、防備,甚至反目成仇的苦果。
偏心,未必是惡意;但它一旦被感受到,孩子成長過程的自我價值就會受損。
正如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Susan Forward)在《原生家庭》一書中指出:
「父母若不公平地對待孩子,就等於在孩子之間播下競爭與怨恨的種子,將來他們很難站在同一陣線。」
1. 偏心的家庭,養不出團結的孩子
當一個家庭長期對某位子女傾注更多的關注、資源與寬容,
其他孩子雖未明說,內心卻早已感受到:我不是最被愛的那一個。
心理學研究發現,被忽略的孩子容易發展出「低自尊與防禦心理」;
而被偏愛的孩子,則常在潛意識裡發展出「特權意識與依賴性人格」。
一個處處喜歡和人比較,深怕別人對自己不公平。
一個認為自己本該得到很多東西,不懂得體諒他人和承擔責任。
雙方在人格成長中失衡,長大後也難以平等對待彼此,難以合作。
✅ 舉例:
一位母親偏愛小兒子,從小事事護著,給資源、給寬容,
而大兒子則從小要獨立、負責、讓步。
等到父母年老,小兒子卻依然依賴、不作為,大兒子說:「你們寵誰,就找誰照顧。」
最後小兒子和大兒子,都不想盡心照顧父母,能怪大兒子不孝嗎?他一生因偏心不知承受多少苦楚。
2. 偏心,會讓孩子與父母「情感帳目」失衡
心理學家Donald Winnicott曾說:「孩子對愛的計算,遠比大人敏感。」
當孩子感受到差別待遇,會在心中默默記上一筆。
大人說他們計較小氣,但孩子缺失的愛,本就會對他造成極大影響。
失衡的情感帳目,若不及時彌補,終會在孩子有能力做選擇時,回應父母:你當年怎麼對我,我今天就怎麼對你。
✅ 舉例:
女兒從小貼心、分擔家務、成績好,卻始終比不上弟弟「男孩就是該多照顧點」的待遇。
長大後,弟弟啃老、失業,父母來找女兒出錢出力,女兒可能會說:「我也有自己的家庭要顧。」
因為她的小家才是真心愛她的,她便不願再為娘家付出了。
3. 偏心,會讓兄弟姊妹之間缺乏信任與連結
你是否也曾聽過這樣的對話:
「你一直是爸媽最疼的那個。」
「哪有?你才是啊!」
明明是一家人,卻彼此猜疑、互不信任。這正是偏心家庭的後遺症之一。
美國家庭治療師Murray Bowen的「家庭系統理論」指出:
家庭中若存在長期不平衡的關係模式,孩子之間容易產生「情感對立」,難以形成穩固的情感聯盟。
也就是說,兄弟姊妹的關係會因為父母的不公,而缺乏真誠的連結。
被偏愛的覺得你就安靜承受就好,誰叫你不討人喜歡,為什麼一直跟我比?
被偏心的更會長期感到不滿,覺得他們才是一家人,自己是被排除在外的。
✅ 舉例:
當父母需要照顧時,兄妹之間互踢皮球,誰都不願負責;
家裡一旦有事,手足都在計較,誰也不想付出。
4. 被偏愛的那一個,也未必有福氣
許多父母以為,自己偏愛某一個孩子,是因為他「比較需要」、「比較乖」、「比較值得」。
但現實常常是:被過度偏愛的孩子,容易缺乏獨立性,進而形成對父母過度依賴。
當父母年老、無力支撐自己生活,他也是最無法回饋的一個。
父母若太過保護一個孩子,實則是在破壞他的自立能力,讓他一生需要扶牆才能行走。
✅ 舉例:
父母寵溺小兒子,不讓他面對挫折、承擔責任,
結果他長大後依然游手好閒,遇事就回家,婚姻也失敗,
最後父母倒下,他卻什麼都處理不了。
這不是孩子的錯,而是「偏愛」本身的反噬。
白櫻結語
心理學家凱倫·霍妮(Karen Horney)認為,人一旦在童年時期無法獲得穩定的情感回應,會逐漸發展出敵意、焦慮或討好性格,
而這些扭曲的性格,往往是因為「被愛的剝奪感」長期累積所致。
你以為的理所當然:「弟弟比較小,要多照顧」
「她比較懂事,所以我更喜歡他」
在孩子耳裡,卻成為「我不夠好,不值得愛,我只能付出」的潛台詞。
偏心,對父母來說是很小的事,甚至都不敢承認。
但在孩子心裡,卻是一輩子都無法釋懷的「不公平體驗」。
你今天為誰多添了一塊肉、為誰多說了一句話,
都可能在未來的家族關係裡,被放大成難以修補的裂痕。
別小看「一視同仁」的價值,因為真正能團結一個家的,不是財富,不是教育,而是——公平的愛。
父母不可能做到完全公平,但至少不要每次都盲目偏幫一人,卻刻薄另一人,這本質上就是不善良。
最後收獲苦果的也會是自己,有個母親從小惡待女兒,把幾千萬的房子都給兒子。
卻想著要找女兒養老,女兒便拒絕了,旁人可能說她自私計較,但真正行為扭曲的不是母親自己嗎?
她本可不用如此的,不是因為自身是長輩,所有性格問題都該被忽視,晚輩也有感受的。
本文重點
父母偏心容易破壞孩子之間的信任與合作
被忽略的孩子易發展出低自尊,被偏愛的孩子則容易失去獨立性
情感帳目的失衡,會導致孩子婚後選擇疏遠與冷漠
偏心不只是教育方式的問題,更是家庭情感崩解的起點
真正的愛,是公正,是願意為每個孩子撐起一樣的溫柔與期待
想要永遠都能找到白櫻?請將本站加入最愛或按讚「白櫻文章」粉絲頁(點選藍字即可加入),想加入更多白櫻的粉專請留意本網頁畫面,向下拉即可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