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白櫻,用不一樣的觀點看世界,多吸收正能量,你讀過的每個字,都不會白費,你可以活得比你想像得更好!
按讚「靈魂有香氣的女子」粉絲頁(點選藍字即可加入),或在臉書搜尋「白櫻」,每天看點正能量,吸引來更多幸運和美好的人事物
不要輕易開口批評正在默默照顧老人的人,他受的苦,你很難想像。
你可能只看到老人今天衣服沒換、情緒不好、飯菜不合口味,就忍不住開口評論,甚至擺出一副「我才是真的孝順」的姿態。
但你看不見的是,那些與老人長期同住的兒女,早已把許多辛苦與委屈藏進了沉默裡。
照顧年邁父母,不是三天兩夜的探望,不是送幾瓶營養品就了事,而是日日夜夜的陪伴、生活起居的細節、情緒波動的承接,還有老人情緒失控時的忍讓。
真正與老人同住過的人才知道,這條路,有多辛苦,有多難走。
1. 他們是隱性壓力者
心理學家Daniel Kahneman曾在其行為經濟學研究中指出:「人類記憶中,負面事件的情緒強度遠高於正面事件。」
這也正是長期照顧者最常遇到的心理困境——一件沒做好,就容易被放大檢視,十件做得好的,卻被視為理所當然。
他何能要每天早起幫老人翻身、半夜起床接尿壺、忍住脾氣應對重複十遍的話語和脾氣。
⋅ 那些嘴上不說、但默默承擔的兒女,其實更值得敬佩
⋅ 那些選擇與老人同住、面對生活堅難一面的人,是家庭支柱
在心理學上,這類長期承受高壓照顧負擔的人,被稱為「隱性壓力者(Invisible Struggler)」。
他們外表正常,內心卻長期處於情緒疲憊與資源枯竭的邊緣。
所以,在你輕描淡寫說出一句「怎麼不帶老人去散步?」之前,請先問問自己:你願意每天牽著老人散步嗎?你願意忍受他們脾氣反覆嗎?你能接受自己的生活節奏被打亂嗎?
2. 真正孝順,是把人接回來,而不是意見很多
很多人自詡孝順,但一提到接父母同住,馬上說「我家小,工作忙,孩子煩……」理由千百個,就是沒勇氣扛起那份「貼身照顧」的責任。
那麼,請不要在背後對那個正在承擔照護責任的兄弟姊妹指指點點。
責備別人不夠好,其實是自己沒有好到可以分擔。
照顧老人,本來就不可能事事周到、滴水不漏。
只要讓老人吃得飽、穿得暖、不被冷落、不受委屈,已經是值得大大點讚的事了。
⋅ 請不要用「完美照顧」的標準去苛責一個人卻不願自己接手
⋅ 若真有心,就把老人接回身邊,不然就請學會閉嘴
心理學研究指出:當家庭成員之間缺乏角色認同與責任分擔時,最容易產生家庭內耗與關係斷裂。
挑錯很容易,但真正承擔的人,值得被尊重。
3. 你走了,他們還在扛
別忘了,你來看父母,是兩週一次、一月一次,但那個人,卻是365天都在現場。
你走了,家裡的情緒還在,他們要繼續面對老人不安的夜晚、看診排隊的早晨、突如其來的跌倒、忘東忘西的碎念……還有「他們為何又不來看我?」的責難。
⋅ 你的一句話,可能攪亂他們一整天的心情
⋅ 你的一句責備,可能讓他們幾天都難以釋懷
所以,與其責備,不如說聲謝謝。
有時候一句「你辛苦了」,比什麼道理都溫暖。
人類最深的渴望,不是被教訓,而是被理解與肯定。
你若真心愛父母,就請同樣愛那個願意照顧父母的人。
因為沒有這樣的人,父母的老年生活將難以安穩;家庭的關係,就會分崩離析。
白櫻結語
在家庭裡,最該被感謝的,是那個默默照顧老人的人。
他們可能剛好退休了,或是賺得較少,便被分派照顧父母的工作。
不是他們命不好,是他們承受了更多責任。
他們不求讚美,只想不被苛責;他們不計付出,只希望家裡能少一點爭吵、多一點理解。
你不一定要參與照顧,但請學會體諒;你不一定要完全認同,但請學會同理。
因為有他們在,老人才能有人陪;有他們撐著,家庭才能穩住。
你的一句體諒,可能比一千句標準更能成全一個人。
願我們都能做一個心懷感謝的人,給照顧者一個擁抱,也給整個家庭一點安寧。
本文重點
心理學指出:長期照顧者易陷入「隱性壓力者」狀態,身心疲憊
照顧不是完美表現,而是無數細節與情緒的承接
真正孝順是願意接父母回家,而不是嘴上說得漂亮
家庭挑錯容易,承擔最難,理解才是家庭和諧的核心
請給照顧者多一點支持與認可,少一點責備與批評
想要永遠都能找到白櫻?請將本站加入最愛或按讚「白櫻文章」粉絲頁(點選藍字即可加入),想加入更多白櫻的粉專請留意本網頁畫面,向下拉即可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