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白櫻,用不一樣的觀點看世界,多吸收正能量,你讀過的每個字,都不會白費,你可以活得比你想像得更好!
按讚「跟白櫻一起成長」粉絲頁(點選藍字即可加入),或在臉書搜尋「白櫻」,每天看點正能量,吸引來更多幸運和美好的人事物
離婚後,孩子的撫養權往往是最具爭議的問題之一。
理論上,無論孩子歸誰,父母的愛都不應該改變。
但現實中,我們卻常看到男人在離婚後,若沒取得扶養權。
對孩子的關心會逐漸減少,表現出冷淡的態度,最終與孩子的關係越來越疏遠。
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呢?白櫻將從各個角度解析:
1. 父親的「角色感」被剝奪,心理上產生疏離
很多男人的「父親角色」,其實是建立在家庭結構中的。
在婚姻裡,孩子每天與他相處,這種「身為父親的存在感」是自然形成的。
但離婚後,孩子歸前妻撫養,這意味著男人的「家庭身份」被部分剝奪,
他不再是那個「每天都能參與孩子成長」的人,而只「偶爾探望孩子的父親」。
當角色感削弱,父愛的表達也會變得尷尬甚至淡化。
很多男人不習慣「客串」父親的角色,他們無法像母親那樣自然地與孩子互動,時間久了,內心對這個孩子的歸屬感也會慢慢下降。
2. 離婚的「連帶情緒」,影響了對孩子的態度
離婚往往伴隨著矛盾和情感傷害,如果夫妻之間的關係極度惡劣,男人對孩子的感情可能會被「牽連」其中。
覺得孩子是「前妻的」,而不是「自己的」。
有些男人在離婚後,潛意識裡會把孩子「劃歸」給前妻,覺得孩子已經不再「屬於」自己,這種情緒讓他們不自覺地與孩子疏遠。
對前妻有怨氣,連帶影響孩子。
如果男人在婚姻裡受過委屈或覺得「離婚是前妻的錯」,他可能會下意識地不願與「前妻的孩子」過於親近,因為每次見到孩子,都會讓他聯想到不愉快的過去。
這種「情感連鎖反應」,讓男人即使心裡仍然愛孩子,卻不願或不知如何去表達。
3. 缺乏「陪伴感」,感情自然變淡
人的情感聯繫,很大程度上來自於陪伴與互動。
父親如果每天與孩子相處,自然會有強烈的情感紐帶;但離婚後,如果孩子不與自己同住,長時間的距離感,會讓這層感情變得淡漠。
一開始,可能還會主動關心孩子,但時間一長,忙於工作、新生活、甚至再婚,對孩子的關注度就逐漸降低。
當孩子開始與他有點陌生,互動變得生硬,男人會覺得「和孩子已經不像以前那麼親了」,久而久之,乾脆就不再刻意聯繫。
這不是「不愛了」,而是沒有了相處的習慣,感情自然而然變淡了。
4. 經濟壓力與責任感,影響父親的心態
離婚後,撫養費是許多男人心裡的一個「結」。
有些男人認為:「我已經付撫養費了,對孩子的責任已經盡到了」,因此不再主動參與孩子的生活。
有些男人因為經濟壓力,認為自己已經在金錢上付出很多,但又無法日日和孩子相處,心裡不免產生「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的心理落差,導致情感上的疏離。
再婚後,若有了新的家庭與孩子,他可能會更專注於「新的角色」,而漸漸忽略了與前妻所生的孩子。
這些經濟與責任的權衡,讓男人的「父愛」變成了一種「義務」,而不再是自然流露的情感。
5. 母親影響孩子對父親的看法,導致關係進一步惡化
當孩子跟著母親生活,母親的態度也會影響孩子對父親的看法。
如果前妻對前夫充滿怨氣,時常在孩子面前抱怨「你爸不負責」「他不愛你了」,孩子可能會受到影響,對父親產生誤解,甚至排斥與父親見面。
如果母親沒有刻意引導孩子與父親保持良好關係,孩子可能會逐漸適應「沒有爸爸的生活」,久而久之,雙方的聯繫就會越來越少。
父親在孩子的世界裡,從「最親密的人」,變成了一個「偶爾見面的人」,最後變成「沒那麼重要的人」。
尤其若爸爸再婚,這種情況會更嚴重。
白櫻結語
離婚後,孩子的撫養權不在父親手上,並不代表這個父親不愛孩子,而是這種愛變得「沒有養分無法茁壯」,最終變得淡漠。
角色感被剝奪,導致心理上的疏離;
離婚帶來的情緒影響,讓父愛被無形抑制;
缺乏陪伴,感情逐漸淡化;
經濟壓力與新生活的干擾,讓男人選擇「放棄親子關係」;
母親的態度,進一步影響父子/父女的聯繫。
愛,是需要經營的,父子關係也不例外。
當男人選擇不主動經營親子關係,當孩子因環境影響而逐漸遠離,這份親情終究會被時間沖淡。
所以,對於離婚的男人來說,如果真的愛孩子,就不要等到關係變淡才後悔。
主動聯繫、積極參與、用行動去證明自己的關心,才是真正的父愛。
如果妳是拿到扶養權的媽媽,為了孩子好,也要讓他常和爸爸見面、聯絡,才不會讓他缺少父愛。
既然都離婚了,就不要再怨他了,一起專心把孩子養大就好,這樣才是對孩子更好的,除非對方真的很惡劣,或是對孩子無心。
你身邊有這樣的例子嗎?你覺得離婚後父親與孩子關係變淡的原因是什麼?歡迎留言討論!
想要永遠都能找到白櫻?請將本站加入最愛或按讚「白櫻」粉絲頁(點選藍字即可加入),想加入更多白櫻的粉專請留意本網頁畫面,向下拉即可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