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白櫻,用不一樣的觀點看世界,多吸收正能量,你讀過的每個字,都不會白費,你可以活得比你想像得更好!

按讚「靈魂有香氣的女子粉絲頁(點選藍字即可加入),或在臉書搜尋「白櫻」,每天看點正能量,吸引來更多幸運和美好的人事物

很多人人緣不好或關係處不好,都是因為說話方式太糟糕了。

如果對此毫無自覺,就是日夜在破壞自己的關係,一點一點地將對方的心從自己身上撕開。

等到已經完全割裂時,關係也就沒了。

這時說話難聽的人,還會覺得「我又沒怎樣!」甚至是「我對你那麼好」。

殊不知人家已經忍耐很久了,其中一個經典句式就是反問。

這種反應有時或許只是隨口而出,但長期下來,卻容易讓人感到壓力與不適。

特別是當我們需要情感支持或希望分享喜悅時,卻被冷冷的一句反問打斷,這會使人心情受挫。

白櫻今天就和你探討一下,為何反問如此惹人厭。

 

1. 為什麼反問讓人反感?

反問的本質是將問題丟回給對方,表面上看似在引導對話,但實際上往往傳遞出一種「質疑」或「挑戰」的訊息。

當你向對方說明自己的需求時,例如「我今天很累,能不能幫我分擔一些家事?」

對方卻回答:「那你覺得我不累嗎?」這樣的回應瞬間讓人覺得自己的情緒和需求被忽視,甚至感受到被指責。

反問最令人反感的地方在於,它不僅無法解決問題,還可能讓被反問者感到冒犯,最終讓彼此更加疏離。

很多犯錯的人,在被指責時,也會反問:「難道你都沒有錯過嗎?」

盡可能地翻舊帳,好像別人錯了,他就沒錯似的,完全是觀念偏差的行為。

一碼歸一碼,不是別人錯了,你就可以錯。

有個下屬就曾有這樣的表現,我指責他不該違規,他竟反問檢舉他的人難道都沒違規過?

所幸我自身行事光明磊落,便告訴她,我就一次也沒違規過,我想讓她知道不違規也能做得好。

錯了認錯就好,反問對方的錯只是在推缷責任而已(有意義的討論除外)。

 

2. 反問的潛藏心理

人們為什麼喜歡用反問來回應?其中一個原因是習慣性的自我防衛心理。

當感受到被要求或被挑戰時,反問是一種快速卸責的方式,將焦點從自己身上移開。

這樣可以避免正面回答問題,並讓對話轉移到提問者身上。

另一個原因則是缺乏傾聽能力,有些人並非故意要讓人不舒服,而是無意中養成了這種模式。

他們可能以為反問是一種提高討論度的方式,於是常提出高見質疑對方,但卻忽略了這樣的方式會讓對方感到不被尊重。

白櫻學生時代也犯了這個錯,我遇事喜歡思考各種可能性,但有時說出來,反而會讓對方覺得我在挑戰他。

比如遇到辦露營活動的人,他說洗澡時間會計時,時間到了會敲門提醒對方該出來了。

我一聽便反問,「那如果他不出來要怎麼辦?」那人馬上變臉說,「那也只能再敲呀!」

那時我不解他為何要不悅,我只是想了解遇到問題他們要怎麼處理,其實就是因為反問令對方覺得被挑釁。

我因自己無惡意便無感,只是長久下來也觀察到每次提問,常會有人不快。

當然這也是看對方的素質和心態,若向教授提問時,他們反而會興高采烈地解答。

一方面我們要避免會被誤會的反問,另一方面也要提昇自己接受反問的雅量。

 

3. 如何改變習慣性反問?

如果你察覺自己有習慣性反問的傾向,以下幾個方法可以幫助你改善:

3.1 練習真誠傾聽

在對話中,學會控制自己的反應,不急於丟出問題,而是仔細聆聽對方的話語。

很多人太急於表現自己的睿智,才會丟出那麼多問題,以彰顯自己思考周密,卻引起對方反感。

 

3.2 認識自己的情緒觸發點

有時,反問是出自不快,這習慣是由於內心的不安全感驅動。

試著問自己:為什麼我會用反問來回應?是因為害怕被批評,還是擔心自己的需求被忽視?

當你能夠清楚認識自己的情緒觸發點,就能更有意識地避免使用反問來掩飾內心的不安。

 

3.3 替代反問的回應方式

當你感到想反問時,可以嘗試用開放性的語句來回應,例如:「我有不同的看法,我們可以討論一下嗎?」這樣既能表達自己的觀點,也能讓對方感到被尊重。

因為你已經表達禮貌了,對方較不會誤會你有惡意。

 

4. 面對習慣反問的人

如果你身邊有朋友或家人常用反問的方式回應,試著採取以下策略:

4.1 清晰表達自己的感受

直言不諱地告訴對方他的反問方式讓你感到不舒服。

例如:「當你用這樣的方式回應時,我會覺得自己被冒犯了。」

如果這時對方回應:「你怎麼那麼容易被冒犯?」這樣的人,其實可以遠離了,代表他並無同理心,修養也不足。

 

4.2 引導對方進入實質討論

當對方反問時,不要立刻陷入情緒,而是將對話引回正題。

例如,當對方說「那你覺得我不累嗎?」時,你可以回應:「我們或許都累了,但我們可以一起想想怎麼分擔工作,讓彼此都輕鬆一些。」

這樣既能緩和氣氛,也能促進解決問題。

 

4.3 設立界線

若對方總是以反問作為逃避責任的方式,你需要學會設立界線。

例如:「如果我們無法正面討論這件事,那我暫時不想再提這個話題。」

這樣的界線有助於保護自己的情緒,同時讓對方明白他的反應方式可能需要調整。

 

白櫻結語

學會避免使用反問或正確面對他人的反問,可以提升我們的溝通能力,更能為人際關係注入更多的溫暖與理解。

有時你不是故意的,只是因為爸媽自小就是這樣對你,所以你也學起來了。

遇到別人來請教,就不自覺說,「這麼簡單你也不會?」「你不會自己去查嗎?」

因為身邊人從小就這樣對你,所以你以為是自然的,其實不是。

白櫻提醒你的所有事,都沒要求你像機器人一樣完全不犯錯,而是希望你犯錯後會有意識,知道這樣可能不太好,而不是無知無覺。

這樣下次才有機會改進,讓我們都以避免反問為目標改進吧!

本文重點

  • 反問常讓人感到被挑戰或忽視,影響溝通品質。
  • 反問的原因可能來自自我防衛或缺乏傾聽能力。
  • 改變反問習慣的方法包括:真誠傾聽、認識情緒觸發點與使用替代回應。
  • 面對習慣反問的人時,可以透過清晰表達感受、引導實質討論與設立界線來應對。
  • 良好的溝通是建立深層連結的基礎,學會避免反問能讓對話更具建設性與溫暖。

 

想要永遠都能找到白櫻?請將本站加入最愛或按讚「白櫻文章」粉絲頁(點選藍字即可加入),想加入更多白櫻的粉專請留意本網頁畫面,向下拉即可看到。

贊助商連結
最後修改日期: 2024-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