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白櫻,用不一樣的觀點看世界,多吸收正能量,你讀過的每個字,都不會白費,你可以活得比你想像得更好!

按讚「靈魂有香氣的女子粉絲頁(點選藍字即可加入),或在臉書搜尋「白櫻」,每天看點正能量,吸引來更多幸運和美好的人事物

為什麼有人會討厭別人來自己家,背後有什麼心理因素存在?

白櫻從一些研究結果找到了解釋,提供你參考,可以更加了解自己或他人的行為成因。

1. 破壞心理復原

Lindsay T. Graham 與其研究團隊於2015年的研究指出,家庭空間不只是物理的存在,它更是滿足人們心理需求的重要場所。

家庭提供的舒適感與親密感,使得居住者能夠從繁忙的外界壓力中喘息,恢復能量。

但當外來者進入這個空間,可能帶來干擾,破壞原有的安全氛圍,進而引發情緒波動。

隨著工作和生活壓力的增加,許多人在繁忙的日常中感到疲憊,渴望在家中獲得寧靜與放鬆。

他們可能選擇減少社交活動,避免去他人家中或邀請他人來訪,以保護自己的空間。

他們有獨處的需求,以及抗拒社交活動可能帶來的額外壓力。

 

 

2. 干擾個人界限

按照 P. Boccagni 與 Margarethe Kusenbach 的觀點,家庭的價值遠遠超越其物理形式。

家是文化、情感與實踐的交匯點,展現著個體與社會結構間的微妙互動。

當外界干擾進入這樣的空間時,會被視為一種對個人界限的挑戰。

他們對於他人進入自己的家中感到不自在,擔心隱私受到損害。

同時,他們也可能避免去他人家中,以免被視為打擾或給對方帶來不便。

這反映了現代對個人邊界的重視,以及對人際互動中可能出現的尷尬或不適的預防。

 

3. 領地意識與心理健康的連結

日本心理學教授 K. Omata 的研究顯示,擁有可控且個性化的空間,對心理健康有顯著影響。

家庭中的領地意識能幫助人們保有安全感與穩定性,讓心靈得以舒展。

例如,一位年輕媽媽在客廳擺放了孩子的照片與手工藝品,這些物品象徵她的情感寄託與生活重心。

如果訪客隨意挪動或批評這些擺設,她的心理平衡可能因此被打破,進而產生排斥心理。

 

4. 曾經過度消耗

根據 D. Litvintsev 的研究,許多人在面對過於消耗的社交環境時,會選擇縮回家庭,遠離外界,以保護自己的心理安寧。

這種隱居傾向反映了一種主動尋求內在平衡的心理需求。

有些人對人際交往中的虛偽或複雜感到厭倦,選擇遠離社交活動,以保持內心的平靜。

他們可能認為減少與他人的互動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和情感消耗,從而過上更簡單純粹的生活。

 

5.自我價值感與社會比較

有些人可能因為對自己家庭環境的不自信,擔心邀請他人來家中會暴露自己的不足,從而選擇避免這類社交活動。

同時,他們也可能因為害怕在拜訪他人時感到自卑,而選擇不去他人家中。

這反映了自我價值感的脆弱,以及對社會比較的敏感。

白櫻結語

一般朋友要來訪,多半可以拒絕,但若是親戚甚至是至親要求到訪,一旦拒絕有可能會受到嚴厲的指責。

但不懂尊重你個人界限的親戚,其實也不是值得多來往的對象,他們踩踏的界限往往不只這個而已。

看過一個不尊重女兒的母親,從來都不關心和愛護女兒,但在女兒出嫁後,卻認為她有權隨時去她家。

女婿較重個人隱私,所以拒絕她到訪,她也一直對女婿很不客氣也不喜歡對方。

但她卻因此而大為惱火,甚至半夜打電話去罵女婿,說對方娶了她女兒就要尊重她。

很多人都忽略了自己對他人造成的負面影響,而聲張自己的權益,但你怎麼對別人,別人就會怎麼對你。

後來女婿不堪其擾,真的請她來,她也不想來,像這樣的狀況,從一開始就溫和且堅定地拒絕就好。

他其實也沒多關心你,只是想確認你是否把他納入親密範圍中,若房子不是他買的,關係也不好,其實是可以拒絕的。

但若房子是父母買的,或關係很好,就算不快,也很難表達意願,就需要更高的溝通技巧去畫界限了。

 

想要永遠都能找到白櫻?請將本站加入最愛或按讚「白櫻文章」粉絲頁(點選藍字即可加入),想加入更多白櫻的粉專請留意本網頁畫面,向下拉即可看到。

贊助商連結
最後修改日期: 2025-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