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乎的一些人中,是不是有些人,只要你不主動,他就不會主動找你?
有時你主動找他,他會很熱情,有的人甚至還很冷淡。
為什麼他會這樣對你?在心理學中有些研究結果,可以供你參考。
1. 人際互動中的「互惠原則」
互惠原則(Reciprocity Principle)是社會心理學中的一個核心概念,指人們通常傾向於以對等的方式回應他人的行為。例如,如果你對某人友善,他也會傾向於對你友善。
根據心理學家羅伯特·西亞迪尼(Robert Cialdini)在《影響力》一書中的研究指出,人際互動中,主動一方往往引導關係的走向。
如果一方停止主動,對方可能認為關係的互惠結束了,從而停止聯絡。
研究表明,當人感知到關係中的付出不再對等時,他們可能會選擇逐漸減少投入,這是對情感成本的一種調節。
2. 對關係強度的不同感知
對於一段關係,雙方對其重要性和維繫需求的感知可能不同。
研究顯示,人們更傾向於主動聯絡那些對他們來說更重要或更有價值的人。
2015年,哈佛大學的社會心理學教授丹尼爾·吉爾伯特(Daniel Gilbert)進行了一項實驗,發現人們對人際關係的期待取決於彼此的互動頻率和深度。
如果一方不主動,對方可能認為這段關係對你並不重要,從而選擇保持距離。
研究還指出,社交關係中的被動一方通常更需要明確的信號來感知對方的投入。
由研究結果可知,對方不主動的其中一個原因,其實代表了你在他心中並沒那麼重要且有價值。
但當你主動時,他會感覺你看重他,所以願意理你。
若你連主動也沒了,他覺得你不重視他,就更加不會主動找你了。
3. 心理安全感與懼怕拒絕
心理安全感(Psychological Safety)與社交焦慮(Social Anxiety)在決定人們是否主動聯絡他人方面起著關鍵作用。
人們可能因害怕被拒絕或認為自己的主動會被忽視而選擇保持沉默。
2012年,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卡羅爾·杜維克(Carol Dweck)指出,當人們缺乏心理安全感時,可能會避免主動行動,從而導致互動的中斷。
對方可能也因類似的心理障礙而選擇不主動聯絡,形成「雙方被動」的僵局。
這點有可能是對方覺得聯絡你會有壞結果,所以哪怕你對他很重要,他也很欣賞你,他仍然不會主動找你。
比如你的情緒很多,而他又無法安撫你,只要找你了,你可能就會扔情緒給他,他想到就怕。
儘管你有吸引他的地方,他仍然不想主動,但這不代表他不喜歡你,只能說他沒能力和你相處。
如果你們之間還有現實的阻礙,比如說一方有伴侶,那就更難了。
4. 現代社會中的社交懶惰
社交媒體的普及改變了人們的溝通方式。
快速、低成本的溝通手段雖然增加了互動的便利性,但也削弱了人際關係中的真實互動的意願。
2020年,密歇根大學的數位文化研究學者莎拉·沃特金斯(Sarah Watkins)發現,在社交媒體上,人們的互動更傾向於被動回應而非主動發起。
她指出,「你不主動,對方不聯絡」可能是數位溝通環境下社交懶惰的一種體現,尤其是在關係不夠親密的情況下。
這點可能是因為他若主動了,卻被已讀不回或電話拒接,他會很快地得到一個負面反應,所以人們就不想主動了。
以前通信時代,還可以騙自己說他可能沒收到信,或他正在寫信,時間一久,對方的心意也就不明確了,不像現代立刻就知道對方故意不理自己。
5. 關係的淡化與優先級調整
人際關係並非總是穩定的,它會隨著時間、地點和生活情境的變化而發生改變。對方可能已經將重心轉移到其他關係或事務上。
2021年,倫敦大學的社會學教授凱瑟琳·哈里斯(Catherine Harris)在其研究中指出,人際關係的淡化往往是因為雙方的生活重心發生了變化,而不是因為惡意或忽視。
她指出,「不主動」可能是對方優先級調整的結果,而不是對你的否定。
這點在中年人身上很常看到,有家庭以後,要忙的事太多了。
不是你不重要,而是有太多更重要的人需要他負責。
6. 逃避型依附
逃避型依附本無主動的能力,他們本能地想迴避親近的關係,不想和人太好。
主動關係才能更進一步發展,他們自然不願了,這和心理因素有關。
當你真的很重要也很吸引他時,他也會主動,但會淺淺、淡淡的,像是傳一張圖片或一個影片這種不表露情感的接觸。
這樣你不理他,他也不會太尷尬。
若遇到這類人,他們不主動真的不是因為不喜歡你,還有可能很喜歡你。
只是他習慣如此,聽過一個逃避型依附,一年都沒聯絡女友,人家都懷孕了,竟還怒斥她說彼此又沒分手。
對他們來說幾年不聯絡重要的人,也是很自然的事,對方若要他幫忙,他也會義不容辭答應。
但這份情意,不會明顯地表露出來,這樣不尋常的交友方式,才會讓他們很難建立良好且有深度的關係。
白櫻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