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白櫻,用不一樣的觀點看世界,多吸收正能量,你讀過的每個字,都不會白費,你可以活得比你想像得更好!

按讚「靈魂有香氣的女子粉絲頁(點選藍字即可加入),或在臉書搜尋「白櫻」,每天看點正能量,吸引來更多幸運和美好的人事物

有一種人,得到好東西就會送給別人,或是要送禮時,會很大方地買好東西給對方,但對自己卻很小氣。

看起來願付出又很大氣,但這種慣性行為是會自損的。

他們忽略了自己也需要、也值得擁有。

除非送禮的人認為那東西太貴了,不值那錢,但對方可能會喜歡才買。

否則給自己差的,給別人好的,可能會讓你越來越不愛自己。跟白櫻一起來看看原因為何?

忽略自己的原因

人們經常把「好東西」優先給他人,忽略自己也可以使用好東西。

這種心理和「不配得感」密切相關,這類人普遍表現出低自我價值感,並且不懂得犒賞自己。

他們往往對他人非常慷慨,但面對自己時,卻習慣性地否定或壓抑需求。

這樣的行為模式源於什麼?多數情況下,是成長背景與社會期待的影響。

例如,亞洲文化中常鼓勵謙讓,讓人誤以為犧牲自我是美德。

家庭環境中,若父母過度強調「付出和為他人著想」「禮讓他人」,孩子便容易形成「自己不值得」的信念。

這種心理模式會限制了我們愛自己的能力,更可能影響到我們對自身價值的整體認知。

 

自我貶低的內在對話

自我貶低的內在對話會帶來負面的心理暗示,讓人長期處於低能量狀態,進而失去行動力。

特別是在缺愛的成長環境中,這種情況更為普遍。

有些女性從小就被教導要體貼他人,自己則應「吃苦當作吃補」「付出才是偉大無私的」。

長大後,她總是把最好的資源留給家人,卻從不敢買一件真正喜歡的衣服或保養品給自己。

她坦言,內心總有一個聲音在說:「我不需要,也不值得。」

這種習慣性的自我否定,會讓她失去自信和愛自己的能力。

透過正向自我對話的練習,例如每天寫下三件自己做得很好的事,或是對著鏡子大聲說出「我值得最好的」,都能幫助我們跳脫這樣的負面迴圈。

只要能力許可,喜歡就去買!你不是只能用次等的東西。

 

把自己放低位會吸引來壞事

當人們認為自己配得上好事物時,他們更有可能主動爭取,並吸引到正向資源與人際關係。

反之,若總是把自己擺在低位,則容易吸引來他人的虧待。

比如說總覺得要給孩子吃好的,自己吃差的,把最好的都讓給丈夫孩子。

那麼丈夫孩子也會理所當然地把好的都吃掉,留差的給你。

久而久之,遇到任何事時,他們也會下意識地先想到自己。

過度退讓可能造成誤解,讓自己心裡也不好受。

我小時候看到外婆總是吃魚頭和魚尾,以為那是她特別喜歡的部位,就主動留給她。

沒想到她為此大發脾氣罵我,原來她並不是真的愛吃那部分,而是想先讓給家人吃,我年紀小自然不懂。

我本是孝心對她,反被她厭惡,她若覺得那兩處是差的,何不大方吃好的部位呢?過分退讓有時只會引發無謂的心結。

退讓了又指責家人不替自己想,反而生出負面情緒來。

我母親的性格正好和外婆相反,她有好吃的就會馬上吃掉,很少想到要留給我。

有次我買了甜點給她,心想晚點再吃,這是甜點不是主食,買的量很多,她應該不會吃光,不願防她預先分出來,就全給她。

沒想到她一口氣吃完,完全沒考慮到我。

問她怎麼沒留一點,我也想吃,她毫不內疚無所謂地說:「妳給我,我就吃了呀!」

如果她是說,「啊!抱歉,原來妳也想吃,不然媽媽去買給妳?」

我肯定不會跟她計較,也不會讓她去買,那感受就是不同的,但會說這種話的人也不會全吃光了。

無論是太自私或太無私,都會損害關係。

當我們真心願意對自己好,同時也懂得把好的事物和他人分享,才是健康的平衡。

大方善待自己、為自己爭取,並不是自私;

而懂得分一些好東西給身邊的人,也是必要的,可以讓彼此的關係更和諧。

太拘泥於「我一定要讓」或「我就是要搶」都會損害感情,終究是適度平衡才能讓大家都感到溫暖,也更珍惜彼此的付出。

 

日常生活中的實踐方法

那麼,我們該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練習愛自己呢?以下提供三個實用方法:

  1. 設定「自我犒賞」的儀式感:每完成一件重要的事情,獎勵自己一杯喜歡的飲品或一次旅行,讓自己感受到努力的價值。
  2. 學會說「不」:當我們習慣性地答應他人要求時,不妨停下來想想,這是否會犧牲自己的需求?勇敢拒絕,並不是自私,而是對自己的尊重。
  3. 建立支持系統:多閱讀,建立正確觀念,學會愛自己,就像你今天看了這篇文便會知道不需要把好東西都給他人,你也值得擁有。

白櫻結語

我們經常會把最好的東西留給他人,卻捨不得犒賞自己。

這其實不是謙讓的美德,而是自我認同度不足引發的心理現象。

若我們總是自我貶低,能量就會越來越低,最終吸引來更多不尊重你的人。

但改變是可能的,當我們願意真心對自己好,不再把自己放在「不配得」的位置上,就能吸引更多好事物,也更有能力帶給他人溫暖與支持。

學會愛自己,不只是為了自己好,更是為了讓我們能更好地愛他人。

看清了媽媽的個性後,後來請她吃飯,我會點很好的主餐給自己,不敢點在她那裡(她要我幫她點餐)。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我知道我一定會分給她,但她不會分給我,她那份就是她自己的。

如果點在她那,我可能一塊都吃不到,我向她討要不也很奇怪嗎?

我學會把好東西留給自己,但也願分享。

但她看我這麼做,還露出不屑且不快的表情,她只覺得我點好的給自己,完全忽略了我有分給她,而且我在請她吃飯,是在對她好。

再說我這麼做,也是因為她自私的性格,當然她渾然無覺。

這樣的相處,真的很累。

你會不斷地感受到對方將利益全拉到自己那邊,絲毫不考慮你。

大小事都是如此,總是想方設法要我為她出錢,不考慮我的處境,而哥哥則不用,還可以跟她拿錢。

這就是消耗你的人,如果關係中,總是你單向考慮對方,一直讓利給他。

對方只是自然地拿從未想過回饋,甚至是厭惡你,你也該考慮是否繼續了。

除非那人是你的孩子,孩子還年幼,不太懂得互相,這也是父母該教的事。

本文重點

  • 忽略自己的行為與「不配得感」密切相關。
  • 自我貶低的內在對話會帶來負面心理暗示,影響行動力與幸福感。
  • 吸引力法則說明,當我們相信自己值得擁有,才能吸引到更多好事物。
  • 日常生活中的實踐方法包括自我犒賞、學會說「不」、建立支持系統。
  • 學會愛自己是改變的起點,能讓我們吸引正向能量,並更好地照顧他人。

想要永遠都能找到白櫻?請將本站加入最愛或按讚「白櫻文章」粉絲頁(點選藍字即可加入),想加入更多白櫻的粉專請留意本網頁畫面,向下拉即可看到。

贊助商連結
最後修改日期: 2025-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