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白櫻,用不一樣的觀點看世界,多吸收正能量,你讀過的每個字,都不會白費,你可以活得比你想像得更好!

按讚「靈魂有香氣的女子粉絲頁(點選藍字即可加入),或在臉書搜尋「白櫻」,每天看點正能量,吸引來更多幸運和美好的人事物

當人與他人吵架時感到想哭,這是一種自然的情緒反應,可能與以下幾個心理和生理因素有關:

 

1. 情緒壓力的釋放

吵架是一種高壓情境,特別是對情感敏感或習慣避免衝突的人來說。

哭泣是一種釋放情緒的方式,可以幫助減少內心的壓力和緊張感。

有類似經驗的人說:「我哭的是我自己,也不想讓他誤會我是為了他哭的。」

這只是一種自我保護手段,用以緩解情緒。

 

2.激素波動

壓力會刺激腎上腺分泌激素,例如皮質醇,這可能與強烈的情緒波動相關。

激素水平的變化可能進一步影響情緒表現,包括哭泣。

 

3. 神經系統的反應

哭泣與自律神經系統的反應有關,當人受到強烈的情緒刺激時,交感神經系統會被激活,引發「戰或逃」反應。

在經歷了交感神經的激活後,副交感神經系統會啟動,幫助身體恢復平衡和放鬆。

這個過程中,哭泣會出現,成為一種釋放情緒壓力的方式。

簡單來說,哭泣是一種自然的情緒調節過程,幫助我們從高度緊張的狀態(交感神經激活)回到平靜的狀態(副交感神經啟動)。

 

4. 過往經驗

如果一個人在童年時時常經歷激烈的衝突或爭吵(例如父母經常吵架、責罵),但缺乏有效的情感支持,他們可能會在這些情境中感到無助或害怕。

這種無助感可能延續到成年,在類似情境中觸發想哭的反應,他不一定真的軟弱難過,但會重現當時的情緒。

另一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被教導「不能表達憤怒或不滿」,導致他們將情緒內化為眼淚。

這種壓抑情感的習慣可能在成人後成為自動反應,當面臨爭吵時,以哭泣方式釋放累積的壓力。

焦慮型依附的孩子,也可能因害怕衝突引發關係破裂,而在爭吵中感到強烈的不安,進而以哭泣作為應對方式。

若童年時期孩子的情感需求未能得到滿足,他們也可能會對批評或對抗特別敏感。

這種敏感性在吵架時被放大,哭泣反映出對肯定的渴望,極需被認可。

 

5. 共感能力太強

對方一表述自己的苦衷,或悲苦的感受時,就會共感他的感受而哭汰。

有網友這樣描述這種狀況:「共感太強了,每次一發作淚腺失調,頓時覺得無敵軟弱。

不喜歡同理心,本不是因為傷心難過的。」

 

白櫻結語

爭吵時想哭的原因有很多,你找到屬於你的那一個了嗎?

不要因此而感到軟弱自卑,那只是正常反應,學會調適自己。

依然溫和且堅定地溝通,才不會讓事情變得更糟。

面對不溫暖的人,哭泣無法使他們更同情你而停止爭執,有時反而會讓他們看輕你。

只要你知道自己內心是堅強的,就不會被想哭的感覺削弱你的氣勢。

從小到大好像從來沒有人因為我哭了就放過我,只會說更難聽的話,有次男友父母甚至指著我的臉說:「不準哭!」

一味偏幫他們兒子指責我,還對我說出那麼無禮的話,接著還批評我哭起來很醜。

隨意地踐踏我的感受,而我竟一句都沒頂他們,因為我以為這叫對長輩恭敬,後來我才知道對不愛你的長輩恭敬,只是對不起自己。

換作現在的我也不會去跟他們對罵,不與負能量糾纏,但我會馬上離開他們兒子。

這些都是很糟糕的對待方式,顯露了對方的冷漠和不尊重。

當時我還自責自己太愛哭,破壞了和平(包括我爸媽都站他們那邊這樣說我)男友也說他爸媽不尊重我是希望我們關係好。

當你身邊有很多不愛你的人時,你就會一再受委屈,明明是對方虧待了你,你還要一直檢討自己。

如果分不清是非對錯,就會如此,哭只是很自然的情緒流露,誰又有權利禁止你哭?

因為缺愛,真的吃了太多苦,我總會先怪自己,因為從小大家都在怪你。

所幸我有學習的能力,後來成熟一點便看清了是非對錯。

徹底地斷絕了這些人,就算此刻再遇見他們,他們也不能再這樣對我了。

我一直努力在做的事,就是希望你跳過我從前受苦的過程,一眼認出誰是該遠離的人,又是誰對誰錯,不再受委屈,做出正確的選擇。

自己錯了我們改,對方錯了又不肯改,那就讓他走吧!否則你會一再遭遇很多不合理的對待。

愛哭的你,可能只是童年過得太苦了,只要我們的心是堅強的,掉再多眼淚,你也不是軟弱的。

想要永遠都能找到白櫻?請將本站加入最愛或按讚「白櫻文章」粉絲頁(點選藍字即可加入),想加入更多白櫻的粉專請留意本網頁畫面,向下拉即可看到。

贊助商連結
最後修改日期: 2025-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