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白櫻,用不一樣的觀點看世界,多吸收正能量,你看過的每個字,都不會白費,你可以活得比你想像得更好!
白櫻會提供有關時事新聞、吸引力法則、依戀理論、兩性關係、人際關係和自我成長相關文章,從各方面提昇你的心態和能力,讓你獲得更多正能量!進而改命,過上更好的生活,想要持續成長,請關注本頁面下方或側邊欄所附的粉絲專頁
我們難免會遇到一些層次和我們不同的人,這裡所謂的「層次較低」並不是對人做出價值判斷,而是指對方的思維模式、情商或人生態度可能與我們的價值觀有較大的差異。
他們的行為言語較為封閉或守舊,缺乏同理心,常誤會他人,所以才會稱之為低,只是形容一種狀態,並非貶低他們。
當我們與這樣的人來往時,面學會保護自己的感受和能量,以免因言語不慎而變得尷尬或不愉快。
白櫻將在這篇文章中深入探討,與層次較低的人來往時,有哪些話最好不要說,以保護自己和維持良好關係。
1. 避免居高臨下的批評
批評只會拉大距離
在與層次較低的人交談時,最忌諱的就是「居高臨下的批評」。
他們因工作環境或自小成就表現較差,長期處於低自尊狀態。
即便我們出發點是好心,想幫助對方改進,批評的語調往往會讓對方覺得受到貶低。批評是從自己的標準出發,對他人行為和想法做出評價,但我們所看到的世界未必是唯一的真理。
對方的生活經歷、價值觀、成長背景可能完全不同,因此,用我們的標準去衡量和批評對方,往往只會造成對立和距離感。
很多時候,你只是溫和好心地建議,他們也會當作是在批評。
尊重他人選擇
尊重每個人選擇生活方式的權利,是每段健康關係的基礎。當我們試圖去指正別人的錯誤,尤其是以一種居高臨下的態度時,很容易傷害對方的自尊心。
而層次較低的人,往往對自己的價值感較為敏感。尊重對方的人生選擇,即便我們不贊同,也是一種智慧的展現。
2. 別講過於高深的哲理
溝通要以對方為重
在與不同層次的人溝通時,了解對方的理解範圍和興趣非常重要。層次較低的人可能對生活的思考方式比較簡單,對過於抽象或高深的哲理缺乏興趣或耐心。
如果我們一味地談論一些他們無法理解的道理或人生觀,可能會讓對方感到困惑甚至自卑,認為自己「跟不上」我們的思維。
為了保護自尊,他們便會反過來批評你吊書袋,裝清高等等。
尋找共鳴的話題
相反的,我們可以嘗試尋找對方感興趣的話題,聊聊他們的生活、喜好、或是共同經歷過的事情。
這樣的交流能讓對方感受到自己被重視、被理解。無論對方的層次如何,每個人都有值得被傾聽和尊重的故事。
3. 避免過度顯露自己的成就
成就分享需要謹慎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成就,但在與層次較低的人來往時,過度顯露自己的成就可能會無意中激起對方的自卑感。
尤其是當對方生活困頓或目前處於低谷時,過度炫耀成就或財富,會讓他們覺得自己遠遠不如,這樣的比較只會讓彼此的距離越來越遠。
嫉妒心重的人,還會因此而厭惡你。
有次我賺了一筆錢,很開心地跟月收3萬的好友分享,我沒有炫耀之意,收入也非超高,但對方的反應就很冷淡。
我想她可能是誤會了,層次越低的人,越難為別人的好事開心,甚至會說看衰的話。
她的修養還沒那麼差,否則她可能會說「那又怎樣?錢很重要嗎?」或是「妳又不是每個禮拜都賺那麼多」。
避免談論過多的物質財富
不必在對方面前炫耀自己的財富,如名牌服飾、豪華車輛等,這可能會讓對方感到自卑或被輕視。
低調是最大的體貼
不妨選擇低調地提及自己的生活,甚至可以強調生活中也有難處,讓對方感受到我們並非遙不可及,讓對方覺得自己與我們是平等的。
但也不要過於批評自己,否則本來你是在安慰他,最後還真的貶低了自己。
有次我安慰收入不如我的朋友,說他收入低但很穩定,我是不穩定的。
他聽後回了:「對耶!你很不穩定,我的工作比你好」,我突然覺得哪裡怪?
其實就算不穩定,我的工作也優於他很多,各方面都很不錯,我一點都沒覺得不好。
但被他這麼一回,好像我的工作很差似的,本想要寬慰對方,反而自己覺得不舒服。
後來我便明白,想要照顧對方情緒,也不用貶低自己,去找他的優點就好。
我可以說你的工作很穩定,很好,不用刻意去貶低自己的工作。
4. 避免過度關心對方的弱點
有時候,我們可能出於好意,想要幫助對方解決問題,卻不小心碰到了對方不願提及的脆弱處。
這樣的「過度關心」不但不會讓對方感激,反而可能讓對方覺得自己被輕視。
比如說你知道對方收入不高,所以關心他「你最近有錢養小孩嗎?要不要借錢給你?」
層次高的人,自然明白你是好意,不會亂想,只會接收好意往好處想,但聽在層次低的人耳中就全然不是那麼回事了。
與其指出對方的不足,不如多多強調他們的優點,讓他們在與我們的互動中感受到自信與被肯定。
除非對方主動提起,否則不應該詢問或評論他們的財務狀況。
避免比較性的話題
不要將對方與他人進行比較,特別是在他們可能處於劣勢的方面。
比如你有老公孩子,但對方是單親媽媽,就不要刻意提起老公多顧家,多疼孩子的話題,可能會讓對方覺得自己不足。
當然鈍感的人就不會多想,但層次低的人大多敏感,很在乎尊嚴。
哪怕你是在批評別人,只要那人的特徵與他相符,他都有可能想到自己身上來而不開心。
比如你說主管學歷高有什麼用?人品那麼差,他若是刻意去唸碩士拼學歷的人,就有可能覺得你在諷刺他。
避免揭人短處
不要在公開場合提及對方的弱點或過去的失誤,這樣的行為只會讓對方感到難堪,破壞彼此的信任。
5. 見什麼人就說什麼話
見到什麼人就說什麼話
我們可以從1912年的羅斯福宴會中學到很多社交智慧。當時,還不是總統的羅斯福在晚宴上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從高官政客到販夫走卒皆有。羅斯福並沒有急於高談闊論,而是先了解眾人的背景,隨後選擇性地與不同的人分享他們感興趣的話題。
與閣內要員談稅收,與商業巨賈談金融與經濟改革,與市井小人物分享自己年少時的趣事。
這種靈活的溝通方式,不僅讓他結識了各領域的新朋友,也讓每個人都感到被尊重與理解。正如羅斯福所說:「記住,和偉大的人談思想,和平庸的人談事件,和小人談論人。」
適時變通,避免尷尬
我們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可能面臨這樣的情境:在同事間,過於深刻的見解讓原本熱鬧的氣氛瞬間冷卻;與朋友聚會時,因為抒發感慨而成為尷尬的話題終結者。
這並非我們的錯,但這提醒我們溝通時應該根據對方的興趣和層次來調整話題。
作家劉墉也曾說:「不想尷尬,就識相一點,別碰那些『你有感覺,別人沒有感覺』的東西。」
6. 弱連接也能有大作用
維持表面情分的意義
和層次較低的人相處時,不一定要推心置腹,但也不必急於劃清界限。
弱連接的維持,說不定在未來的某個時刻能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助力。
這並不是油滑,而是一種生活智慧——為自己留個可以互助的連結,你幫我,我也幫你,但不用太深入來往。
白櫻結語
與層次較低的人來往,並不意味著我們要貶低自己或是討好對方,而是要學會用合適的方式溝通,避免那些可能造成誤解或令對方難過的話語。
無論是避免居高臨下的批評、不過度顯露自己的成就,都是為了讓我們在各種關係中保持尊重與和諧。
朋友之間,最值得深交的,是那些能與我們心靈契合、思維同頻的人。
與真正理解我們的人相處時,我們可以毫無保留地談論自己的價值觀、思想與夢想。
這樣的交談能為我們的人生注入更多的力量,彼此精神都有所成長。
相反的,與層次不同的人交談時,我們要謹慎選擇話題,避免讓對方感到距離感或冒犯。
你會發現,層次比你高的人會包容你、配合你,照顧你的情緒和尊嚴。
層次比你低的人,則會批評你、找你麻煩、粗魯無禮對待你,但只要你不碰他們的逆鱗,他也有可能拿最好的一面對你。
尤其是你可以給他巨大利益時,他們的態度會超好。
但若你什麼也給不了,就要注意談話的內容,以免無事生事。
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若惹錯了人,可能後果會不堪設想,而一切只因你一句無心之言,這樣的例子聽太多了。
只因為路人多看一眼,或說錯一句話,層次低的人就暴火了。
保護自己也照顧他們感受,就要避免說這看種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