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白櫻,用不一樣的觀點看世界,多吸收正能量,你看過的每個字,都不會白費,你可以活得比你想像得更好!

白櫻會提供有關時事新聞、吸引力法則、依戀理論、兩性關係、人際關係和自我成長相關文章,從各方面提昇你的心態和能力,讓你獲得更多正能量!進而改命,過上更好的生活,想要持續成長,請關注本頁面下方或側邊欄所附的粉絲專頁

為什麼一和父母講話就會生起無名火?不是因為你討厭他們,

還是沒耐性脾氣太差,原因在於童年陰影造成的潛意識反應。

明明父母也沒說什麼,但你卻很生氣,這是因為聯想到了童年負面經歷。

根據心理學研究,許多負面情緒的來源可以追溯到童年時的條件反射。

這通常源自童年被控制、批評或否定的經歷,使得個體自我價值感變得低落。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被壓抑的情緒深深地埋藏在心中,形成了一種條件反射。

每當父母的話語觸發這些記憶時,就會不自覺地感到很有壓力和不安焦躁。

這是一種自我保護的反應,是長期被壓抑的情緒在長大後爆發出來的結果,是因果關係。

如果父母真的說了過份的話,那就不一定是這原因了,可能人人聽了都會生氣,我們討論的是一般對話,你聽了卻很生氣。

有哪些童年經歷會對孩子造成這樣長遠的影響呢?希望正在養育幼兒的爸媽看了可以儘早醒悟。

否則將會影響孩子長大後和你的關係,一起來看看哪些行為應該避免。

 

1、給孩子很多壓力

父母經常向你傳遞負能量和焦慮感,告訴你他們的生活多麼不易,

並表示依然把最好的留給你,讓你覺得必須出人頭地才能對得起他們。

還有一些人從小就在父母的過度期望下長大,父母習慣以權威的方式和孩子溝通,

言語常常帶有否定、比較或批評,這些負面經歷深深烙印在心裡。

父母的嚴厲教養方式和不斷的比較,讓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感到深深的壓抑和無力感。

孩子會覺得自己不夠好,進而造成自我價值感低落。

這樣的比較和批評會讓孩子對父母產生抵觸,進而不願意與父母分享內心的感受,不再信任父母。

長期的負面回饋使孩子對父母的話語產生自動的防禦反應,導致在與父母說話時很容易感到煩躁和不安。

這樣的情感壓力會在未來形成一種潛意識的反應,孩子聽到父母的聲音,便會聯想到被責備或批評。

這些孩子往往會在與父母的互動中表現出抗拒情緒,甚至反叛。

這樣的條件反射如同一個無形的開關,一旦被觸發,內心就會進入防衛模式,讓人感到壓抑和煩躁。

於是就會頂嘴和發怒,讓父母覺得錯愕。

 

2、父母經常吵架

如果父母經常吵架,孩子從小看到的都是很負面的互動方式。

久而久之,他也會學會這種面對問題的態度和表達方式。

心裡有一點不耐煩的感覺,便會表現出強烈的負面反應。

這也是他們從小學會的溝通方式,父母造的因,最後又變成果回到自己身上。

給孩子一個正常的家庭環境非常重要,學會妥善處理和伴侶的關係,也是在善待未來的自己。

否則看著叛逆的孩子,也是會很難過的。

 

3. 長期忽視孩子感受

在許多傳統家庭中,父母扮演著絕對的權威角色,習慣於命令孩子而忽視他們的情感需求。

當孩子的情感得不到尊重和理解,這些被壓抑的情緒最終會以煩躁或反抗的形式表現出來。

只要聽到爸媽的聲音,就覺得他們又要不尊重自己了,

因為恐懼被虧待和想保護自己,所以才會有強烈的情緒反應。

 

如何改善這種情況?

要想解開與父母之間的情緒鎖鏈,我們需要先勇敢地面對自己內心的黑洞。

理解父母的行為並非出於惡意,他們只是不知道如何正確地愛你。

他們的行為方式或許是他們童年經歷的投射,他們同樣有著無法解決的困境。

理解父母,也等於是在釋放自己。

這並不是要強迫你忘記過去或忽略曾經受過的委屈,而是為了讓自己過得更好,。

學會愛自己,並為自己的生活負責,是走出童年陰影的關鍵。

無論父母是否曾經給予我們足夠的愛,我們都需要學會從自身尋找力量。

接受並擁抱那個受委屈 的小孩,這樣才能真正找到內心的平靜與喜悅。

面對與父母之間的關係,我們可以選擇真誠地表達自己的感受。

如果父母無法接受我們的表達,那麼也不必勉強,可以與之保持距離。

若父母明知自己曾經的行為對你造成很大的影響,仍沒有絲毫反省之意,這已經不是愛了。

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那也無權拒絕他人隨之而來的反應。

他不顧你的感受,你也可以選擇少接觸,這不是不孝,你只是想愛自己,你也努力過了。

解開關係中的結,需要兩個同樣用心的人,而非一人有意願就有用。

 

白櫻結語

情緒很多的人,往往是因為童年時期沒得到溫暖的愛和妥善的照顧。

父母或許愛得深,但方法用錯了。

有的爸爸甚至認為教育兒子就要那麼嚴勵,他才不會變壞。

這種控制、批評和忽略孩子感受的愛,讓許多人在成長過程中積累了難以釋放的情緒,

這些情緒在成年後表現在人際關係中,常常讓他們變得很難相處,在親密關係中也屢逼挫折。

父母以為是在為孩子好,其實是在害孩子,其實只有溫暖的愛,可以幫助孩子成長。

尊重且穩定地付出愛,溫柔地引導孩子成長,自行解決問題,而非為他代勞,也就不會寵壞他。

做到這幾點,通常都會有很好的親子關係。

但若自己本身也是缺愛的,便很難為孩子做到這種程度,不時就會想模仿父母(祖父母和外祖父母)9⇣

覺醒與成長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選擇的道路,當我們開始意識到這些情緒的存在,便有機會去改變它。

學習愛自己,理解過去的自己,接納過去的負面經歷,才能慢慢走出來。

無論過去如何,當你開始願意面對自己,愛自己,就能夠開始擁抱真正的幸福。

這並不是一夜之間就能完成的改變,需要持續不斷地努力。

希望這篇文章能成為你成長路上的引子,當你修復好了自己,自然就能和父母正常互動了。

贊助商連結
最後修改日期: 2024-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