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白櫻,用不一樣的觀點看世界,多吸收正能量,你看過的每個字,都不會白費,你可以活得比你想像得更好!

白櫻會提供有關時事新聞、吸引力法則、依戀理論、兩性關係、人際關係和自我成長相關文章,從各方面提昇你的心態和能力,讓你獲得更多正能量!進而改命,過上更好的生活,想要持續成長,請關注本頁面下方或側邊欄所附的粉絲專頁

失去父愛

奧黛麗·赫本的父親,約瑟夫·維克多·安東尼·赫本-路斯頓(Joseph Victor Anthony Hepburn-Ruston),英國銀行家,經常往來於比利時,英國和荷蘭三地,偶爾才回家團聚。

在奧黛麗2歲時便與她的母親離婚並離開了家庭,母親對父親的無盡指責,

讓奧黛麗對父愛的渴望愈發深刻。她的兒子肖恩曾經這樣形容:

「失去父愛的母親就像一棵在陰影裡成長的樹,儘管見不到陽光,枝葉還是竭盡全力向著光明生長。」

 

思念的力量

奧黛麗·赫本的第一段深刻情感經歷,便是對父親的思念。

那時年幼的她尚不理解大人之間的愛恨糾葛,她只是思念父親,伴隨著夜晚的寂靜,讓她無數次悄悄流淚。

無處宣泄的思念,讓奧黛麗想到了寫信,她試圖將對父親的渴望寄託在紙上,透過郵局傳遞給父親。

彼時,她還只是個七八歲的小女孩,身處英國貴族寄宿學校,

每每趴在桌上,用那有限的認字能力將內心的思念化為文字。

但信件寄出後卻沒有任何回音,這份失落的愛無從尋覓。

 

單親家庭的影響

來自單親家庭的孩子,常常在情感上經歷許多複雜的起伏,怨怪和小心眼也成了最常見的情緒之一。

年幼的奧黛麗·赫本也曾有怨,怨父母為何要分開,也怨父親的背叛。

在她兒子的傳記《天使在人間》中,他提到:「因為怨,她放棄了那個家庭擁有的尊貴頭銜,選擇搬到外祖父家居住。」

外祖父成了她成長過程中很重要的存在,承擔起了某種父親的角色。

二十年後,當奧黛麗和父親重逢時,那份父女情卻依然無法彌補,兩人之間的情感顯得陌生而疏離。

 

寬容與成長

但這份缺失的父愛並沒有讓奧黛麗變得自私狹隘,反而在成長過程中,

她變得寬容而善良,這與她母親的教育息息相關。

艾拉身為荷蘭世襲男爵的貴族,在嚴厲的維多利亞文化背景中成長,

因此處事端正,堅持自律。她常教導奧黛麗和她的哥哥們:

「做女爵的孩子不會讓你與眾不同,真正重要的是隨時保持優雅和禮儀,

而禮儀的本質就是友善,要永遠友善地對待他人。」

母親堅持這樣的原則,如果奧黛麗和哥哥們表現不佳,

不為他人著想,就會受到母親的責問。也正因為這種「他人為先」的觀念,

奧黛麗漸漸學會尊重、體諒他人,讓她內心的怨得以化解。

母親艾拉被斯托夫人稱作「天生的哲學家」,她的確是一位出色的哲學家,

在婚姻的失敗中堅強,並用她的品格影響著女兒,讓奧黛麗成為一位優雅、寬厚的女子。

 

重逢與寬恕

多年後,奧黛麗的丈夫通過紅十字會找到了她的父親,安排了一次見面。

母親曾極力阻止她,她深知前夫的性格,害怕女兒會因他的冷漠而難過。

在都柏林的謝爾伯恩大堂,當父女倆重逢時,

父親果然像雕塑一樣僵立在那裡,面無表情,不願主動走近。

但奧黛麗選擇主動擁抱他,就像那些幸福的女兒擁抱著慈祥的父親一樣。

儘管心裡很難過,她依然選擇原諒和寬恕。

為了不讓父親感到內疚,奧黛麗在這次相聚中努力隱忍著淚水。

 

無條件的愛

之後的歲月裡,奧黛麗持續供養著父親,雖然他缺席了她的成長,

從未盡到父親的責任,但她依然堅持說:

「他們只是普通人,抱怨改變不了任何事。

他沒有做到該做的,不代表我要以牙還牙,我只會做到我該做的部分,不論我曾經多麼難過。」

這份無條件的愛和包容,正是她內心深處最珍貴的力量,

讓她在人生中一路散播光明,將愛與溫暖傳遞給身邊的每一個人。

 

白櫻結語

她的父親可能也不是不愛她,或許因為他是逃避型依附(迴避型),所以不善表達情感。

他願去見面,就是對女兒仍有情,但那時赫本已成名,若說是為利益也有可能。

但我們盡量往好處想,他不說愛,不代表他不愛。

只是和逃避型相處,生活真的很冰冷,不知他們後來處得如何?

印象中赫本似乎有說過沒再和父親見面了,她見面後才明白母親為何阻止他。

缺愛的關係讓人受苦,也使得赫本連續兩次被甜言蜜語所惑,選了錯的人。

梅爾和第二任丈夫多蒂,都是很會討好人的類型,但也會討好外面的女人,所以都出軌了。

表達愛慕不代表他愛妳,只代表此刻他很想和妳在一起。

多蒂更說從小就夢想娶她,這讓剛剛失婚的她瞬間決定要再婚,最後又選到一樣類型的男人。

直到老年才選對人,這和她從小就沒聽過溫言暖語的經歷有關,母親愛她但嚴厲,父親不善表達也不在身邊。

缺愛的人更要清醒!否則寄望組建自己的幸福小家修復童年,反而經歷更多苦難。

贊助商連結
最後修改日期: 2024-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