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白櫻,用不一樣的觀點看世界,多吸收正能量,你看過的每個字,都不會白費,你可以活得比你想像得更好!
白櫻會提供有關時事新聞、吸引力法則、依戀理論、兩性關係、人際關係和自我成長相關文章,從各方面提昇你的心態和能力,讓你獲得更多正能量!進而改命,過上更好的生活
如果你是很愛分享的人,其實潛意識是希望藉由分享和他人建立連結。
所以當他人拒絕聽時,你會覺得很難過,因為你的內在需求便失落了。
這時該如何判斷是你言語無趣,還是對方沒有愛,不想花時間在你身上?本文會提供判斷方式。
同時也會幫你分析,為何常有人不想聽你說話以及如何更好地面對這個問題。
婚後特別想分享怎麼辦?
婚後生活壓力很大,公婆問題、夫妻相處和育兒煩惱,都想找人說話。
這會讓原本就愛說話的人,有更強烈的分享欲。
但過度傾訴可能讓周圍的人感到壓力,甚至覺得疲憊。
為了不給他人帶來負擔,如果想說的事很瑣碎,可以嘗試將這些情緒記錄下來,寫寫日記。
真的遇到大問題時,才去向他人求助,但也要找對人,否則不只無用還會給人八卦你的題材。
網上書寫滿足了自己的表達需求,也能減少對他人情感價值的過度索取。
或者培養新的興趣愛好,如烘焙或手工,可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想找到喜歡分享家庭瑣事和育兒心得的朋友,可以參加一些網上的育兒社團或親子活動。
在這些場合中,大家有著相似的經歷和話題,更容易產生共鳴。
很多人通過參加這些篩選過的網上活動,不僅結識了新朋友,還拓展了自己的社交圈。
為何你沒人可分享?
從小到大都沒有親密朋友的人,可能是因為在相處中缺乏邊界感,過度分享個人私事,讓他人感到不適。
因為這會佔用他人時間,若言語無趣,他人更不想聽,只覺煩悶。
要建立深厚的友誼,需要學會尊重他人的時間,適度地分享自己的生活,並時時關注他人的感受。
他人沒什麼回應,或拒絕再花時間在你身上時,可能就是他不喜歡和你交談的訊號,這時就要檢討自己了。
下次做些調整,否則可能會失去這個朋友。
但若你的內容其實是很有趣的,或是跟你切身相關的,對方卻不想聽。
一來可能你喜歡的事他不感興趣,二來可能是他並不關心你。
像白櫻本身若和家人說自己的事,他們是沒興趣也沒反應的。
你遇到壞事了,他其實是無所謂的,但他的壞事,你卻必須十分上心,為他解決。
遇到不關心你的人,你自己的事,就更沒必要跟他們說了。
他聽了也只會批評你,或到處亂傳而已,否則也是覺得煩,全無必要。
當你能夠選對表達對象和內容時,更容易吸引志同道合,願意聽你說話的朋友。
利用社群平台作為出口
如果有強烈的分享欲,社群平台是一個很好的表達渠道。
可以開設一個帳號,專門記錄生活中的點滴和感悟,與更多人分享。
若內容有趣、有價值,可能還會吸引不少關注,這表示你並非言語無趣的人,只是以前沒找到合適的人聽。
如果一直沒有人關注,就代表了你的內容無趣不吸引人,也解釋了為何之前都沒人想聽你說話。
可以反思自己的分享內容是否需要調整,或者在這個過程中已經舒緩了表達的欲望。
自我提升與情緒管理
將精力投入到自我提升上,如學習新的技能、提高專業能力,或者增進知識,都有助於減少過度的表達欲。
學習的過程中,就是在學會自己解決問題。
你會發現,當你專注於自我成長時,內心變得更為平靜,與他人的相處也更加和諧。
寫感恩日記也是好方,可以能讓心態更加積極,增強對生活的滿足感。
和自己說話是最棒的!尤其是生活小事,他永遠不會嫌你煩,寫下來還可日後回顧,成為美好記憶(前提是寫好事)。
若有重大困擾,會建議直接找心理師,若心理師能提供的,一般朋友也能,他們就不會收費那麼高了。
看過一個心理師說,其實只要不帶評論用心傾聽,對方就會覺得好很多,這是多數人在生活中得不到的。
白櫻結語
白櫻曾說過我從小表達欲就很強,但也遇過不想聽的人。
我學到什麼,看到什麼好的資訊,都會想分享給他人。
但從小的生活圈較接近低層,對方根本沒有興趣聽,還覺得我是個書呆子。
後來有了社群,我總會主動建立群組或社團,拉好友加入,分享好的文章給他們。
有天一個朋友說遛嘴,說她從來都不看!
原來我的分享都是浪費時間,希望朋友一起變好,對方根本沒想成長。
但這並非她的問題,而是我過度分享了。
從前會以為這是在對別人好,但沒學會判斷對方是否需要。
後來如你所見,我在網上分享學到的知識和心得,網路自會幫我篩選讀者,它挑出了你們。
你們是想看的,我的分享就有了意義!也證明了我一直以來分享的內容都是有幫助的,只是對方沒興趣而已。
現在我在生活中也交到了另一群朋友,她們都是一樣想成長的人,聊起成長,大家都很認真分享,互相學習。
我也能從她們身上學到很多,這也是我後來大量增加知識,並斷捨離朋友圈後,才能交到的朋友,否則我沒那麼多時間再分給其他人。
我的分享欲如今全變成了好事,不再是我的困擾。
說起來,若我沒有分享欲,我也無法成為白櫻,如果我從小不愛說,可能表達能力也不好。
再加上沒分享欲,學到什麼也不想分享給大家,自然不可能變成白櫻。
我想起了變成白櫻的那天,本來我只是隨手寫寫,沒想到反應很好,我便認真地寫了。
就這樣寫了7年(寫文當下2024年),希望一樣愛分享的人,不再是打擾身邊人,而是找到正確的分享管道。
發現對方不想聽時,就不要一直說了,這是一種修養也是高情商的表現。
本文重點
分享本身並無對錯,關鍵在於方式和對象的選擇。
適度的表達和傾聽,才能在關係中找到平衡。
學會將內心的情感轉化為文字,寫在日記裡,或者透過藝術、烹飪等方式來表達,生活將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在社群平台上發表,或許能引起共鳴,吸引那些真正理解和欣賞他們的人。
自我提升也是另一條充實內心的道路,當你投入時間學習新知識,提升技能,不僅豐富了自己,也為家人帶來了更好的生活品質。
這種成就感能夠減少對外部情感支持的依賴,讓內心更加堅定。
過度的分享可能源於內心的空缺,而填補這個空缺的最佳方式是自我成長和內心的充實。
當你不再執著於他人的反應,而是專注於提升自己,生活將會展現出全新的面貌。
當你學會適度表達,尊重他人的感受,就能建立起深厚而真誠的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