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白櫻,用不一樣的觀點看世界,多吸收正能量,你讀過的每個字,都不會白費,你可以活得比你想像得更好!
按讚「跟白櫻一起成長」粉絲頁(點選藍字即可加入),或在臉書搜尋「白櫻」,每天看點正能量,吸引來更多幸運和美好的人事物
被不懂愛的父母養大的孩子,一生都在面對人際關係的難關。
不只自己和朋友、戀人矛盾不斷,和父母的關係更加糾結。
一面希望得到他們的愛,在他們面前求表現和討可,一面又常被他們激怒,表現出憤怒的情緒。
這樣分裂的感受,常教缺愛的孩子無所適從,不知該親近還是遠離父母,也常會自責。
有時候,我們會發現自己對某些重要的人懷有矛盾的情感,既愛他們又討厭他們。
這種情感的糾葛源於我們對他們的需求未能得到滿足的失望所致。白櫻將在探討這種矛盾情感的原因和表現,並提供一些可能的解決之道,幫助我們更好地處理這些關係中的複雜情緒。
一、矛盾情感的根源
需求未滿足
人們之所以會怨恨他人,往往是因為對方無法滿足自己的需求或無法理解自己的心情。
這樣的情感糾葛,正因對方的重要性而顯得難以釋懷。
我們因為過於在乎那些對我們重要的人,於是會放大解讀他們的行為。
一次已讀不回或是負面的態度,就會令你耿耿於懷。
渴望父母的愛
許多人從小就渴望得到父母的愛,但這份愛往往求而不得或遭到拒絕,導致內心充滿憤懣。
在這樣的親子關係中成長起來的人,往往在成年後仍對父母抱有複雜的情感。
他們的內在小孩還沒長大,渴望得到父母的撫育,但這樣的期待,卻又總是落空。
二、面對年老父母的困境
父母的依賴
當這些人中年後開始照顧年老的父母,情況會變得更加複雜。
此時,父母往往忘記了過往是如何對待孩子,變得像小孩一樣脆弱,開始向子女尋求照顧和關愛。
他們既沒愛過孩子,孩子又如何懂得愛他們?
這種情況會讓子女既感受到被需要的溫暖,又因為父母過去的冷漠而感到不平和憤怒。
情感的反覆
在照顧父母的過程中,子女有時會溫柔以待,一旦父母任性了,有時又會忍不住訓斥父母,彷彿在為兒時的自己抱不平。
然而這樣的行為常常會讓他們陷入自我厭惡的情緒,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三、矛盾情感的表現
矛盾的心理
這類人在面對父母時,會時而感到討好,時而忍不住發火。
這種矛盾的情感,使他們在內心深處不斷糾結:「我到底是愛我的父母還是恨他們呢?」
自我困惑
當他們向他人傾訴時,常會聽到「與其這麼痛苦,不如分開算了」的建議。
實際上這些人對父母的愛和討厭是並存的,他們並不是完全不愛父母,所以難以遠離。
四、解決之道
承認重要性
為了打破這種惡性循環,我們需要承認那些被自己討厭的人其實也是對自己很重要的人。
這樣的認知,有助於我們重新看待和父母的關係,減少內心的痛苦和自責。
放下求愛心理
在意識到這些情感的根源後,我們應該放下對父母的期待,承認他們就是不完美的父母,不會像其他人的爸媽一樣溫暖。
我們已經可以愛自己了,無須再向他們證明什麼來換取愛,或是經用討好去得到認可。
我們可以正常地和父母互動,並接受他們充滿匱乏的相處模式,放下對他們的要求。
白櫻結語
如果你一直覺得父母虧欠了你,你就會很難和他們好好相處。
一面想要得到愛,一面又不斷地惱怒,這樣的相處方式,只會讓你陷入更深的內耗中。
若父母對你還有情義,仍會顧及你的利益和感受,白櫻認為還可來往。
只要你不強求他們付出高品質的愛,仍可盡孝道。
畢竟我們受中華文化薰陶長大,不盡孝對有良心的人來說也是很苦的。
但若父母根本不在乎你過得如何,沒有關心和付出,甚至連聽你說話都不願,只是不停地索取。
心中甚至對你存有惡意,從來不替你考慮,這樣的父母會勸你遠離,多相處一天都是多一分損害。
你會很難在和他們的互動中保持正常狀態,他們還會覺得你很難相處又情緒化,認為都是你心理有問題。
最後,你錢也沒了,心理健康也沒了,也無人會感激你,甚至親戚都不會說你的好話。
因為你總是用糟糕的態度在和他們互動,動不動就吵架,對父母也沒耐心,哪怕你付出再多時間金錢都成全不了孝名。
還要不停忍受父母的嘲諷惡語和批評不認可,那還不如斷了這場惡緣。
何時再回去?到他們性命悠關、非你不可時吧!這個分寸,你可自行拿捏。
延伸閱讀(請點選標題觀看):
4. 讓子女「最怨父母」的,並非是窮,而是做了「失職」的行為!
想要永遠都能找到白櫻?請將本站加入最愛。這些年白櫻已寫了4000篇文章,若想看更多白櫻舊文,請按讚白櫻的「讀者」粉絲頁(點選藍字即可加入),想加入更多白櫻的粉專請留意本網頁畫面,向下拉即可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