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白櫻,用不一樣的觀點看世界,多吸收正能量,你讀過的每個字,都不會白費,你可以活得比你想像得更好!
按讚「跟白櫻一起成長」粉絲頁(點選藍字即可加入),或在臉書搜尋「白櫻」,每天看點正能量,吸引來更多幸運和美好的人事物
在現代社會中,子女不懂得心疼父母的現象越加普遍,這反映出家庭教育方式的不足。
養出了不知感恩和關懷的孩子,造成這樣結果的因,是父母錯誤的教育方式。
可能父母根本沒給過孩子心疼自己的機會,只知一味地嬌寵孩子,或是完全不關心或支持孩子,造成情感疏離。
白櫻會先探討造成此現象的原因,再分享要如何改變這樣負面的現況。
子女不懂得心疼父母的原因
一、父母的過度溺愛
父母過度溺愛孩子,使孩子習慣索取,而沒有付出意識。
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容易變得自私,對父母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缺乏關心他人的能力。
這樣的教育方式讓孩子無法體會父母的辛勞,也難以培養他們的同理心和責任感。
這種孩子長大後,對朋友的付出也會視為理所當然,而不知回饋。
在婚姻中,更會將另一半的付出視為應當,還予以苛求,造成人際關係破裂。
二、缺乏界限感
父母一味地縱容孩子,讓孩子在需求得不到滿足時只會關注自己,而無法顧及他人的感受。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很難學會心疼父母,更別提關心他人或承擔家庭責任了。
建立適當的家庭界限對於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要讓孩子知道索取時也要付出,並考慮他人難處。
韓劇《安娜》中就有這樣的情節,安娜幼時認識了三觀不正的外交官夫人,教會了她虛榮。
家裡明明很貧困,她卻都要最好的,父母因寵愛她而不忍拒絕,總是四處借貸、辛苦工作。
若要不到她就哭,給了父親很大壓力,這就是寵過頭的結果。
無愛的父母是另一個極端,孩子的正常要求,他們也不願給予,這也會造成孩子長大後想要擁有很多物質。
變得過於重視金錢和喜歡囤積物品,凡事都講求分寸,過與不及都會出問題。
三、忽視孩子的感受
父母忽視孩子的感受,使得孩子無法學會如何關心他人。
當孩子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他們容易變得冷漠、自私。
父母應該學會傾聽孩子的聲音,理解他們的需求,這樣才能讓孩子在感受到被愛的同時,也學會去愛和關心他人。
這點比較容易出現在無愛的父母身上,他們從小不關心也不認可子女,卻妄想子女長大後會給他們很多的愛。
其實缺愛的孩子在剛出社會時,仍會對父母很好,畢竟他們內在還是很想獲得父母的愛。
等到30歲以後,漸漸成熟了,懂得更多了,便會發現這樣的付出只是讓父母更加無盡索取。
將自己的生活吞食怠盡,毫不考慮孩子的難處,他們便會改變了。
這時父母才來怪孩子不孝,而不知檢討自己行為,已經太晚了。
四、沒有給孩子心疼父母的機會
許多沒有給予孩子足夠的機會去體會和回報父母的愛。
孩子習慣了被照顧,自然不會懂得去心疼父母。
讓孩子從小參與家務勞動,體驗付出的過程,可以幫助他們理解父母的辛勞,學會感恩。
從小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讓他們明白家庭是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維持的。
等孩子長大後,若買禮物給你,或為你做什麼,也不要一味推辭,只會讓孩子不想再付出。
付出就是愛的表現,雙方都願接受和給予,愛才能流動。
看過一些父母,媳婦有心孝順,教老公送禮物,婆婆看出是媳婦的意思,便東挑西撿地嫌棄。
常常明擺著說禮物不好、不滿意,兒子本也就沒有送禮意識,不會主動送。
婆婆又這麼對媳婦,最後什麼禮物都沒有也是正常的事。
人家可以忍三年、四年,不會忍十年,懂得珍惜他人的情意,才是聰明人的表現。
白櫻結語
孩子不孝時,別忙著怪他,多想想自己的責任,情況才能改變。
如果你從小便很關心他,也不過度寵愛,更懂得給他付出的機會,他又怎會不心疼你呢?
有些逃避型依附的父母,非常逞強,孩子要幫他做什麼,他都說自己行,不願孩子插手。
久而久之,人家不幫了,又說他不孝,起因不是在自己身上嗎?
另一種父母則是過度依賴,自己可以做到的事,硬要孩子代勞,也會令孩子不堪其擾。
孩子也有自己的生活要過,比如去哪都要孩子載,她今天想逛百貨,兒子就要隨傳隨到,但人家正在加班呢!
久了以後,孩子覺得父母嚴重影響自己生活,便也不想付出了,聽到要求就直接拒絕,不是更糟嗎?
適度地依賴,才會是更好的相處方式,好好地愛孩子,而不是只想著「我養你長大,你就應該孝順我!」
關係才有可能改變,不要對晚輩有那麼多的偏見,說話不要那麼刻薄,才是正常的相處之道。
如果關係已經積重難返,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化解,那便獨立自強吧!
與其成天怪孩子,不如趕快想想如何自保。
延伸閱讀(請點選標題觀看):
想要永遠都能找到白櫻?請將本站加入最愛。這些年白櫻已寫了4000篇文章,若想看更多白櫻舊文,請按讚白櫻的「讀者」粉絲頁(點選藍字即可加入),想加入更多白櫻的粉專請留意本網頁畫面,向下拉即可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