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白櫻,用不一樣的觀點看世界,多吸收正能量,你讀過的每個字,都不會白費,你可以活得比你想像得更好!
按讚「跟白櫻一起成長」粉絲頁(點選藍字即可加入),或在臉書搜尋「白櫻」,每天看點正能量,吸引來更多幸運和美好的人事物
和父母不親的人,大多陷入了失望性情感隔離。
失望性情感隔離的成因是個體在尋求情感支持時多次遭遇失望,便會在情感上自動與他人保持距離,以避免進一步的心理損害。
這是一種「不再相信自己會被愛」的心理狀態。本文白櫻將深入探討失望性情感隔離的表現、成因、影響以及應對方法,幫助大家理解並應對這一心理現象。
一、失望性情感隔離的表現
在與父母相處時,個體沒有親密的感覺,不願分享情感,與父母頻繁接觸會感到焦慮。
在步入親密關係後,這種情感隔離的對象還會轉變成伴侶。
個體不會與伴侶過分親密,也不表達自己的需求,不願花精力去滿足對方的需求。
他們因過去在親情中的不良體驗而對建立情感聯繫產生恐懼,從而避免深入交流,保持感情上的距離。
缺愛的人中,大多是偏向逃避型依附的人會有這樣的傾向,焦慮型依附則完全相反,會很黏對方。
但就算是焦慮型在面對父母時,也會慢慢從想依賴父母轉變為失望而不想再親近。
二、失望性情感隔離的成因
多次失望的經歷:
個體在某種親密關係中多次遭遇失望,逐漸對情感聯繫失去信心。
這種經歷可能源於童年時期的忽視和依賴需求得不到滿足,形成深深的情感缺失。
自我否定與懷疑:
逃避型依附者容易對自我產生厭惡情緒,過分敏感多疑,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別人一定也會討厭或離開自己。
不投入到時也就不會難過,從而在情感上自我隔離,避免依賴他人。
三、失望性情感隔離的影響
社交障礙:
失望性情感隔離會使個體在情感上愈發孤立,影響社交能力,難以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甚至產生社交恐懼和焦慮。
親密關係受損:
這種情感隔離使得個體對建立和維持情感聯繫產生消極態度,即使在社交場合中也會表現出明顯的疏離感,導致難以維持親密關係。
自我認知障礙:
長期的情感隔離會影響個體的自我認知,讓他們覺得自己的一切都是正常的,不需要有情感,進而影響整體幸福感,陷入自卑和自我懷疑的惡性循環。
四、應對失望性情感隔離的方法
尋求專業幫助:
心理諮詢是解決失望性情感隔離的有效途徑之一。心理諮詢師可以幫助個體識別和處理內心矛盾與困擾,提供戰勝情感失望的工具和技巧。
改變心態:
通過改變自己的心態來控制情緒,將失望的情緒降低,避免它們影響行為。
自我激勵和積極思考有助於建立正面的思想和信念,達到更好的情緒管理效果。
相信自己值得被愛,相信有人一定不會離開自己,並尋找適合相處的對象。
他們需要的多是情緒穩定又成熟的伴侶,可以看穿他的脆弱,而不被他的冷漠和惡語影響。
建立支持網絡:
與信任的人分享感受,接受建議和支持,逐步建立新的交際模式。
與信任度較高的人建立新的友誼和關係,重建自己的社交圈子。
白櫻結語
失望性情感隔離雖然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但長期下去會對個體的社交能力、親密關係和自我認知造成負面影響。
通過尋求專業幫助、改變心態、建立支持網絡和採取適當的治療方法,可以有效地應對這一現象,恢復與他人的情感聯繫,重拾生活的美好與幸福。
每一個人都有被愛的權利,不應因為過去的失望而放棄對愛的追求。
童年已然不幸,不要讓這樣的經歷延續到未來的生活,看見問題才能處理問題,承認問題才有解決的機會。
看過許多逃避型依附都不認為自己有問題,只覺得很困擾,對方為何那麼黏?為何那麼愛逼我、管我?
但其實他們的逃避已超出了正常範圍,甚至希望交往時一個月都不要見面聯絡,斷聯兩年還認為彼此沒提分手就不算分手。
人家都結婚生子了,他還以為對方仍是女友,實非正常範圍的定義。
不是每個人都會像父母那般待你,但你若一直疏離冷漠,那就真的人人都會遠離你了。
(持續更新)依附理論簡介及文章索引:安全型、焦慮型、迴避型成因、判斷標準及相處方式
延伸閱讀(請點選標題觀看):
2. 家庭關係突然變得不親了,是因為原本吃虧的人,不願意再吃虧了!
想要永遠都能找到白櫻?請將本站加入最愛。這些年白櫻已寫了4000篇文章,若想看更多白櫻舊文,請按讚白櫻的「讀者」粉絲頁(點選藍字即可加入),想加入更多白櫻的粉專請留意本網頁畫面,向下拉即可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