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白櫻,用不一樣的觀點看世界,多吸收正能量,你讀過的每個字,都不會白費,你可以活得比你想像得更好!

按讚「跟白櫻一起成長粉絲頁(點選藍字即可加入),或在臉書搜尋「白櫻」,每天看點正能量,吸引來更多幸運和美好的人事物

在傳統觀念中,父母和子女的關係是永遠斷不了的。

在血緣和法上是這樣沒錯,但在某一刻,彼此間的緣份就已走到盡頭,剩下的只有責任。

甚至有些子女連責任也不負了,可以10年都不回鄉看父母。

一般會造成這種現象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寵壞了,一種是一直都沒好好愛子女。

被寵壞的孩子,只要父母不如他意,讓他覺得麻煩或反感,他就有可能只顧自己的小家,不再理父母了。

一直都沒給他足夠關愛的子女,則是在父母養育他們的過程中,就早已耗盡了緣份。

用無愛的對待方式,在子女身上加了一層又一層的陰影。

最後子女成長到足以判斷父母的真心時,他們看到了真相,就會離開了。

畢竟面對一群不關心你過得如何,只在乎你能給他們什麼的人,再相處下去都只是消耗而已。

當父母和子女緣盡時,會出現4個訊號:

 

一、溝通的減少與隔閡

家庭中最明顯的疏遠信號之一便是溝通的明顯減少。本應是親密無間的父子母女,卻漸漸失去了共同語言,話題稀少到幾乎沒有交集,不再談及彼此的日常與心事。

彼此間發生了什麼,都不想跟對方說,因為知道說了也沒好結果。

不是被責罵就是被嘲諷,甚至會四處宣揚,讓對方難堪,久而久之,就什麼也不想說了。

這種情況往往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由於長期的忽視或心結累積而成。

 

二、情感上的冷漠與疏遠

隨著溝通的障礙日益加深,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聯繫也會逐漸冷卻。

情感的冷漠不僅表現在對日常生活的不關心,更會在面對對方的需求時顯示出漠不關心的態度。

父母可能對子女的難關視若無睹,子女也可能對父母的念叨感到厭煩或是對父母漠不關心的行為心寒,彼此間的互動充滿了距離感與冷淡。

有些無愛的父母冰冷的程度真的很可怕,幾乎如同陌生人,甚至連陌生人都不如。

聽到子女難過到想放棄自己,父母竟說他活得那麼辛苦,結束也是好事,這是真人真事。

父母的惡意,一旦被子女察覺了,又怎麼還會再信任和親近他們呢?

有時展現惡意的,也可能是子女這方,父母還沒走,便在算計他們的財產。

 

三、共同生活點的減少

在家庭關係中,共同的生活經歷和興趣是維繫彼此情感的重要因素。

當家庭成員各自發展自己的生活軌跡,共享的話題和活動變得寥寥無幾時,他們的生活也就自然而然地分道揚鑣。

這不僅減少了相互了解的機會,更是情感疏遠的前兆。

可能兩邊開始分開過節,不想再相聚,更別說一起出遊。

可能連約了吃頓飯,都約不出來了。

 

四、心理隔閡的加深

家庭成員間的心理隔閡是造成疏遠的關鍵因素之一,當家庭關係不好時,父母可能會到處去說子女的壞話。

當父母與子女各執一詞,彼此間的矛盾情緒激化,感情便越來越差。

父母肯定只會說子女的不是,讓親戚都來責怪子女、誤解子女。

無論子女說了什麼理由,站在道德高點的親戚,都覺得子女無論如何都該孝順父母,讓子女百口莫辯。

又或是親子間有了誤會,卻都不願低頭說清楚。

比如孩子看到好的投資便告知父母,父母卻疑心孩子在算計他的財產而產生不快,疏遠孩子。

這種隔閡往往是由於長期的誤解和不信任累積而成,需要通過耐心和持續的努力才能逐步消除。

但若兩方都無心消除,隔閡便會如同高牆,越築越高,無法跨越。

 

白櫻結語

面對家庭中父母與子女的緣份逐漸消逝的跡象,我們不能簡單地視之為命運或緣份深淺,而應積極尋找改善的途徑。

保持尊重和同理的溝通態度,努力了解彼此的需求與感受,並不斷尋求共同的生活點,是重塑家庭和諧的不二法門。

當然,這需要每一位家庭成員的共同努力和無私的愛。

如果其中一方維繫關係只為索取而非出於愛,這問題便無解了。

本來使用信念,也就是吸引力法則,是可以有效改善關係的。

但若有一方心中全然無愛,只有深深的怨念。

那另一方再怎麼許願也無效的,我們無法用吸引力法則扭轉他人的意志。

兩方都有同樣的信念和目標,才有可能成功。

如果你在父母或子女身上,已經感受不到愛,只有你一人還在付出和關懷。

相處時,聽到的都是冷言冷語,看你受苦或需要幫助時,也只是冷漠,那麼不如別聯絡會更好。

每個人都有其本性,若本性不善,你付出再多,也無法融化他的心,除非給他很多錢,這類人多見錢眼開。

你有錢且願意給他,便是他的好孩子或好爸媽。

許多人在獨立離家後與父母的相處過程中都經歷了斷聯與復聯的過程,復聯的動機通常源自對親情的嚮往。

在斷聯的時期,許多子女會發現父母並未主動關心或聯繫,這樣的冷漠使得子女感到自己在父母心中僅僅是有利用價值時才被需要。

當子女主動尋求重建關係時,父母的第一反應往往是索取物質幫助或金錢支持。

即使子女願意分享生活點滴,父母也常常冷漠應對。

這會讓子女漸漸認清,自己在父母眼中只是一個被利用的對象,而自己的感受和利益則被忽略。

越看清越心冷,許多子女最終決定收回曾經無條件給予的熱情與關心,並選擇與父母斷絕來往。

這種決定雖然帶來了某種解脫,但更多的是無奈與悲哀。

長期以來的付出僅換來冷漠與自私,使得他們感到心力交瘁。

有些父母可能因為害怕老年生活無依而試圖修復這段關係,但如果這種修復僅基於自私的動機,則很難帶來積極的改變。

只有當父母真正意識到他們過往的行為對子女造成的負面影響,並由衷地喚醒對子女的愛,這段關係才有可能真正得到改善。

家庭關係的修復需要雙方的共同努力和真誠的溝通。

在子女心態正常的情況下,當子女付出愛與關心時,如果父母能夠真正理解並回應,同時也學會對子女付出真正的愛,這段關係才有可能變得健康和諧。

通過相互理解和尊重,家庭成員才能共同營造出一個充滿愛與支持的家庭環境。

延伸閱讀(請點選標題觀看):

1. 「缺愛」的人如何判斷該不該「遠離自己的父母」?

2. 長大後和父母不親近的人, 都曾經歷過「絕望」!

3. 讓子女「最怨父母」的,並非是窮,而是做了「失職」的行為!

4. 父母做錯了哪些事,會「耗盡和子女的緣份」?

 

想要永遠都能找到白櫻?請將本站加入最愛。這些年白櫻已寫了4000篇文章,若想看更多白櫻舊文,請按讚白櫻的「讀者」粉絲頁(點選藍字即可加入),想加入更多白櫻的粉專請留意本網頁畫面,向下拉即可看到。

贊助商連結
最後修改日期: 2024-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