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白櫻,用不一樣的觀點看世界,多吸收正能量,你讀過的每個字,都不會白費,你可以活得比你想像得更好!

按讚「跟白櫻一起成長粉絲頁(點選藍字即可加入),或在臉書搜尋「白櫻」,每天看點正能量,吸引來更多幸運和美好的人事物

為什麼有的人本來很熱衷發個人動態,後來卻消失了?可能有以下6種原因:

一、社交壓力

1. 個人動態雖然給人們帶來了社交上的便利,但同時也顯著增加了社交壓力。

若沒及時回應,或互動得不好,反而讓對方不快,也增加了自己的時間成本,後來不如不發。

2. 個人動態已經變成了炫耀的平台,人們開始發遊艇、豪車、名牌包、游泳池以及自己與各大名人的合照……

在這樣的環境下,若沒有一些吸引眼球的內容,都不好意思更新個人動態。

 

二、自我焦慮

許多人喜歡默默刪掉長時間未得到讚或留言的個人動態,然後陷入焦慮

思考為什麼自己的個人動態沒有人點讚,是否自己不受重視了,朋友們是否覺得自己的個人動態十分無趣等等。

發了就會焦慮,那麼不如不發

具體特徵包括個人動態發布10分鐘沒有人點讚就會刪除,發個人動態前會思考很久並且一定會設定好友分組等等。都是過度在乎他人看法和反應的行為,反成內耗。

如果只是當日記,發給自己或至親好友看,那便不在此範圍內,只是想保護隱私而已。

 

三、內容過載

隨著通訊錄中好友的增加,個人動態裡的信息變得紛繁複雜,各種內容充斥其中,讓人感到疲憊。

內容來源的爆炸和過濾節點的增多,使得社交過濾機制開始「退化」。

廣告、營銷、低質內容和用戶不感興趣的文章或鏈接占據了個人動態的更多版面,讓人不想再使用這界面和別人互動,寧願用line聊天就好。

 

四、社交關係複雜

社交平台像是一個混合體,將工作夥伴、親朋好友和各類人才「大神」混合在一起,邊界變得越來越模糊。

發佈個人動態時,我們需要設置可見與不可見,點讚時要考慮是否會被認為偏心,還需要對好友進行分類,才能避免混亂,令人疲累,不如不發。

 

五、自我呈現和自我裝飾的壓力

若說了自己的壞話,或誠實地貼出自己的不足,可能會影響形象。

時常抱怨抒發情緒,也會給人情商低的感覺,為了維護個人形象,不如不發了,免得疲累。

 

六、遭逢大事看淡人生

有人是遇到了大的事件,對人生看法丕變,就不再迷戀於虛幻的網路世界,去得到膚淺的認可和讚。

比如說離婚了、失去至親等等,都會讓人一夜之間長大,放棄對虛幻的執著,開始過真實的人生,只看重真正重要的人事物。

 

白櫻結語

若是看破網路虛幻才不發,白櫻認為是好事,可以節省自己能量。

人生本不必將所有事都昭告天下,於己無益,於人也無幫助。

若又遇到幾個愛評價他人的親友,更加堵心,不如回歸本心,認真生活。

不用去想照片如何修圖,表達如何修飾,別人留言要如何回應,單純地過自己安靜的生活。

但若是因為太內耗才不發,又很想和他人互動,就要學會放下。

很多事沒那麼重要,看到幾個還堅持在發動態的朋友,其實有人已經不在乎他人是否留言按讚了,沒人讚他也一直發。

這樣是很好的心態,他是為自己而發的。

無論發與不發,端看自己心境和心態,開心就好!不開心就改變。

延伸閱讀(請點選標題觀看):

1. 弱者喜歡在「臉書或IG」發的內容,「強者」從來不會發!

2. 35歲以後該懂得:不要在臉書或IG上「炫耀」的事

3. 「情商很低」的人,常會在「臉書或IG」發什麼貼文?

4. 為什麼有人不再發「臉書」了?我沒有隱瞞你 只是「不再把情緒隨便公開 」

5. 為什麼「成熟的人」很少在臉書上說自己的事?

 

想要永遠都能找到白櫻?請將本站加入最愛。這些年白櫻已寫了4000篇文章,若想看更多白櫻舊文,請按讚白櫻的「讀者」粉絲頁(點選藍字即可加入),想加入更多白櫻的粉專請留意本網頁畫面,向下拉即可看到。

贊助商連結
最後修改日期: 2024-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