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白櫻,用不一樣的觀點看世界,多吸收正能量,你讀過的每個字,都不會白費,你可以活得比你想像得更好!
(封面圖來自電視劇《流金歲月》劇照,僅為示意)
你的伴侶是否一再讓你失望呢?你對他有很高的期待,但他總是讓你失落,於是你將期待越降越低,越降越低。
直到低到不能低時,他仍然讓你失望,一再地失望,最後近乎絕望,讓你很想放棄他。
盧思浩在《你也走了很遠的路吧》中曾說:
「對一個人的失望,是積分制的。失望變成絕望,就意味著放棄。」
相處時不斷地抱怨、指責、不滿,沒說出口的就不斷地壓抑、忍耐,這是非常內耗的關係。
遇到這樣的情況時,你該怎麼辦呢?妥善處理關係中的問題,關係才能更長久。
我們先說說把失望說出口的類型,要怎麼處理。
為什麼你想指責他?
在這種時刻,我們想的多半是對方的不足,他哪裡沒做好,他應該如何。
卻沒換位思考想過,在親密關係中,面對不斷的批評或感受到自身地位被貶低,對伴侶來說,也是種苦難。
他可能已經盡力滿足你的期待了,但仍無法達到你的要求。
博爾赫斯《巴別圖書館》曾說:
「過度的希望,自然而然地產生了極度的失望。」
於是他只能逃避,然後你的情緒就更多了。
為什麼在關係中會形成這樣的相處方式呢?可能源自於你的原生家庭。
從小父母的忽視讓你學會了用指責、嗆聲的方式來獲得關注,因為溫和表達往往會被無視。
或是父母也常用指責、嗆聲的方式教育你,於是這樣的溝通方式,也成為你親密關係中的主要模式。
你很少直接表達你要什麼,只要覺得不被滿足,就會指責或想控制對方。
在短期內,這種方式似乎可以迅速獲得伴侶的注意,並掌控親密關係的方向。
然而,長期來看,這是在破壞你們的親密關係。
伴侶不會長期地配合你改變,它打破了成熟關係中的平等與互利原則,使關係陷入長期的失衡,最終導致兩人日漸疏遠,甚至走向分裂。
丁立梅在《風會記得一朵花的香》曾說:
「可以失望,但不可以絕望。失望之後,我們還可以重拾希望。而絕望之後,只有墜落。」
如何改變?
1、 嘗試坦誠地表達自己的需求
在親密關係中,真正能夠促進交流和連接的方式,是誠懇地分享你的需求。
「你好久沒回訊息了,我感到有些失望。可以分享是什麼原因嗎?」
這樣的表達聽起來似乎很簡單;但對於很多人來說,將這些話語說出口,卻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這可能會喚起我們兒時不愉快的經歷,那時我們的需求被忽視、否定或拒絕。
這時,我們可能會聽到內心的一些聲音:
「別再說了,他不會理你的;完全沒用,他根本不會關心你;放手吧,他不會去滿足你的需求……」
這些內心的聲音阻止我們坦誠表達自己的需求,讓我們回到了兒時與父母之間不健康的溝通模式,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在這關鍵時刻,我們需要努力跳脫這些固有的思維模式,勇敢地表達自己的需求,才能夠打破這段不良親密關係的循環。
表達的關鍵在於不帶有指責,只說自己的期望,對方會更能滿足你的要求。
否則他很容易生出逆反心理,刻意地不想照你的意思去做。
2、努力真實地認識對方的付出和努力
在誠實地表達自己的需求時,也請嘗試真誠地感受和認識對方在關係中的努力和付出。
這也是感恩的生活態度,從生活的各個細節中去找到值得感謝和肯定的地方。
當你能夠看見伴侣為維護關係所付出的努力時,你的憤怒和失望也許會被慢慢緩解。
或許和你的期待還有很遠的距離,但至少他不是什麼都沒做,他的付出也需要被認同。
對伴侶來說,當他能夠感受到認可和尊重,也許他會更有動力去繼續維護這段關係。
在這樣的情況下,親密關係的疏遠和冷漠,都能得到改善。
這樣的親密關係,也許會更具彈性和活力,也更有可能呈現出一種成熟、平等和積極的樣貌。
在親密關係中找到和保持這樣的積極動力和相互尊重的態度,從而實現真正的愛和幸福。
白櫻結語
別再重覆父母教給你的錯誤生活方式,無法教會你愛的父母,通常自己過得也不怎麼好,就別再重蹈他們的覆轍了。
幼時我媽媽總是不停地抱怨我父親,長大後,我在親密關係中,也會不斷地指責伴侶。
當我成長後,意識到這樣是錯的時候,我才開始用閱讀去學習正確的相處方式,因為在生活中我沒有學習對象。
所以白櫻總說成長可以改命,我才能一點一點擺脫原生家庭給的負面影響。
試著不要再去指責、控制伴侣,而是給予自己分離的勇氣,把我們內心中想向父母索取而不得的期待,從伴侶身上分離出去。
石廣進在《心情紀念冊》中曾說:
「失望就是看著有能力的人在袖手旁觀,自己卻無能為力。」
但很多時候,他不是不想給,而是給不起,他是真的沒能力。
當他給不了時,又激發了我們內心深處未被父母妥善照顧的匱乏感,才會充滿恐懼和不安,想去怪他。
試著把注意力放回自己身上,去觀察你的內在小孩,他可能正在淚眼等待父母來愛他。
你可以抱抱他,告訴他,他不再需要大人來照顧他了,他有能力把自己的生活顧好。
他不需要伴侶的配合才能快樂,他也有能力離開不幸福的關係,相信自己,你什麼都不缺。
真正的愛情不是找到個好伴侶,而是找回完整的自己,不再像個孩子一樣需要伴侣疼惜配合。
就像你想出國玩,伴侶只想在家打電動,你完全可以自己去,你一個人也可以玩得很好。
你不用勉強他來配合你,如果你還是覺得有人陪很重要,你也該有能力離開不適合的對象。
而不是像幼時無法離開父母那樣,只能一再忍耐不健康的關係。
再比如說伴侶有超出常人能忍耐範圍的不正常行為時,你還是不敢和他分手,在吞忍中度日,這都是不對的。
不要害怕,你可以離開那個讓你不幸福的人,他或許已經不是調整相處方式就能改善的對象了。
如果對方讓你不滿的點還在正常範圍中,就試著用文中建議的方式,再和他相處看看吧!
延伸閱讀:
3. 當女人失望到極致 不是大吵大鬧 而是「冷漠無語」 默默變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