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櫻看到這封分手信,為林徽因的文采所折服,便分享給大家,一起欣賞文學之美,也可以對他們之間的感情,有更深的了解。
一個16歲的少女能寫出這樣的信,著實不簡單,不只頭腦清晰,用字優雅,還有著超出年齡的成熟,莫怪能吸引一代才子。
1920年,16歲的林徽因和父親林長民一起到倫敦考察,那時倫敦陰雨綿綿,令林徽因在異國有些寂寞。
20多年後,林徽因在給沈從文的信中,回憶了她這段倫敦歲月:
「我獨自坐在一間頂大的書房裡看雨,那是英國的不斷的雨。我爸爸到瑞士國聯開會去,我能在樓上嗅到頂下層樓下廚房裡炸牛腰子同洋鹹肉,到晚上又是在頂大的飯廳裡(點著一盞頂暗的燈)獨自坐著,垂著兩條不著地的腿同剛剛垂肩的髮辮,一個人吃飯一面咬著手指頭哭——悶到實在不能不哭!
理想的我老希望著生活有點浪漫的發生,或是有個人叩下門走進來坐在我對面同我談話,或是同我同坐在樓上爐邊給我講故事,最要緊的還是有個人要來愛我。我作著所有女孩作的夢。而實際上卻只是天天落雨又落雨,我從不認識一個男朋友,從沒有一個浪漫的人走來同我玩——實際生活上所認識的人從沒有一個像我所想像的浪漫人物,卻還加上一大堆人事上的紛糾。」
就在這樣的心情下,她遇到了徐志摩。
來拜訪林長民的徐志摩被林徽因的靈動氣質所吸引,馬上展開追求。
林長民也未加以阻止,不久後,張幼儀在公婆的安排下也來到了倫敦 。
她奇怪丈夫為何常常打扮精緻出門,後來才聽說丈夫有了女性密友。
得知徐志摩有家室後,林長民代女寫信給他:
「志摩足下,足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悚,徽亦惶恐不知何以為答,並無絲毫嘲笑,想足下誤解了。友誼常保,此意幸諒察。」
「惶恐」二字可能是對世俗評論的恐懼,畢竟徐志摩已經有妻有子。
林徽因的母親是妾室,她自然不想當他人的第三者,又聽說張幼儀將一人前往德國,便知其中緣故「不會和我無關。」
那時徐志摩想離婚丟下張幼儀不理,她一人在異國無法生存,只好去德國投靠哥哥。
在這樣的情況下,林徽因寫下了一封分手信,在徐志摩跑到德國去,向剛生產完的張幼儀取得離婚協議回來倫敦後,等著他的只有這封信。
信件內容如下:
「志摩:
我走了,帶著記憶的錦盒,裡面藏著我們的情,我們的誼,已經說出和還沒有說出的話走了。
我回國了,倫敦使我痛苦。
我知道您一從柏林回來就會打火車站直接來我家的。
我怕,怕您那沸騰的熱情,也怕我自己心頭絞痛著的感情,原諒我的怯懦,我還是個未成熟的少女,
我不敢將自己一下子投進那危險的漩渦,引起親友的誤解和指責,社會的喧囂與誹難,我還不具有抗爭這一切的勇氣和力量。
我也還不能過早的失去父親的寵愛和那由學校和藝術帶給我的安寧生活。」
「我說過,看了太多的小說我已經不再驚異人生的遭遇。
不過這是誑語,一個自大者的誑語。
實際上,我很脆弱,脆弱得像一支暮夏的柳條,經不住什麼風雨。
我忘不了,也受不了那雙眼睛。
上次您和幼儀去德國,我、爸爸、西瀅兄在送別你們時,火車啟動的那一瞬間,您和幼儀把頭伸出窗外,在您的面孔旁邊,她張著一雙哀怨、絕望、祈求和嫉意的眼睛定定地望著我。
我顫抖了。
那目光直透我心靈的底蘊,那裡藏著我的知曉的秘密,她全看見了。
其實,在您陪著她來向我們辭行時,聽說她要單身離你去德國,我就明白你們兩人的關係起了變故。
起因是什麼我不明白,但不會和我無關。
我真佩服幼儀的鎮定自若,從容裕如的風度,做到這一點不是件易事,我就永遠也做不到。
她待我那麼親切,當然不是裝假的,你們走後我哭了一個通宵,多半是為了她。
志摩,我理解您對真正愛情幸福的追求,這原也無可厚非;我但懇求您理解我對幼儀悲苦的理解。
她待您委實是好的,您說過這不是真正的愛情,但獲得了這種真切的情分,志摩,您已經大大有福了。
儘管幼儀不記恨於我,但是我不願意被理解為拆散你們的主要根源。她的出走使我不能再在倫敦居住下去。
我要逃避,逃得遠遠的,逃回我的故鄉,讓那裡濃蔭如蓋的棕櫚、幽深的古宅來庇護我,庇護我這顆不安寧的心。
我不能等您回來後再做這個決定。那樣,也許這個決定永遠也無法做出了。
我對爸爸說,我很想家,想故鄉,想馬上回國。
他沒問什麼,但是我知道他一切都清楚,他瞭解我,他永遠是我最好的朋友。
他同意了。
正好他收到一封國內的來信,也有回國一次的意向,就這樣,我們就離開了這留著我的眼淚多於微笑的霧都。
我不能明智如那個摔破瓦盆頭也不回的阿拉伯人,我是女人,總免不了拖泥帶水,對「過去」要投去留戀的一瞥。
我留下這一封最後的紫信 —— 紫色,這個我喜歡的哀愁、憂鬱、悲劇性的顏色,就是我們生命邂逅的象徵吧。
走了,可我又真的走了嗎?我又真的收回留在您生命裡的一切嗎?又真的奉還了您留在我生命裡的一切嗎?
我們還會重逢嗎?還會繼續那殘斷的夢嗎?
我說不清。
一切都交給那三個紡線的老婆子吧(註:這裡指希臘神話中的命運女神,她們的任務是紡制人間的命運之線,同時按次序剪斷生命之線),聽任她們神秘的手將我們生命之線拉扯的怎樣,也許,也許……只是,我不期待,不祈求。
徽徽
另:這一段時間您也沒好好唸書,從今您該平靜下來,發憤用功,希望您儘早用智慧的光芒照亮那灰暗的文壇。」
徐志摩收到信後,仍不想放棄,不久後便接到了梁啟超的信,勸他「義不容以他人之苦痛易自己之快樂」。
徐志摩卻回:
「我之甘冒世之不韙,竭全力以斗者,非特求免凶慘之苦痛,實求良心之安頓,求人格之確立,求靈魂之救度耳。」
後來林徽因和梁思成訂婚,他也不得不放棄。
兩人結為好友,在林徽因生命之火即將熄滅前,她找來了從來不曾聯絡的張幼儀,請她帶上長子來探望。
見面後,她沒多說,只是一直望著徐志摩的兒子,幾日後便走了。
白櫻結語
這兩個女人都很成熟大度懂事,她們並沒有過錯,有錯的是不懂控制自己、不顧張幼儀感受的詩人。
他最後找了同樣還沒長大的陸小曼,兩個人都是追求人生歡快的人物。
以致陸失去了徐後,才突然長大,終結了天天享樂的奢侈生活。
好好地去發展自己的繪畫事業,由此可知,林徽因和徐志摩便不是一路人。
因母親為妾室的成長經歷,她是絕不願做他人的第三者。
清高的她,也不願因此被人議論,於是她選擇了相對安穩得體的梁思成。
梁的個性溫順,也很能和她的自主搭配,她作主後,梁都會配合她,兩人還有同樣的志向。
才16歲的年紀,就能如此清醒地做出了對彼此有益的決定,她實在很了不起。
如果女人們都能有她這樣的自律,或許感情上受的苦會少上許多。
她一生受人景仰,可惜梁思成娶了人品不佳的續弦,四處造謠她,還說她愛上隔壁的金岳霖,純屬虛構。
張幼儀更加難能可貴,她出身名門大家,從小受傳統教育,沒犯一點過錯,只因丈夫個人愛好被棄,她還檢討自己不夠有才氣,不夠美麗。
屢經磨難的她,沒放棄人生,反而活得更加堅毅光亮,徐志摩也曾形容從德國回來的她什麼都不怕了。
徐志摩的拋棄,反而給了她光采照人的人生,兩個女人都有我們可以學習之處,
願我們都能在愛情中充滿智慧,在低谷裡懷抱堅毅。
相關文章(請點標題閱讀):
102歲「徐志摩兒子」談母親張幼儀:她不討厭林徽因 同情陸小曼
真愛就在細節中!「徐志摩」褲子三次出現破洞 四女人看到後反應不一
想要獲得更多成長,請按讚粉絲頁白櫻(請點選藍字加入),或在最上方「白櫻文章」右側按下追蹤,也可在臉書搜尋「深度好文讀不完」就能找到我。
感謝您的閱讀,我是白櫻,用不一的觀點看世界,多吸收正能量,讀過的每個字,都不會白費,你可以活得比你想像得更好!